共顾兵团历史
,
传承红色基因——两校联合参观50团团史馆
为了深入了解50团的光辉历程和传承红色基因,7月8日下午,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同做石榴籽,共筑民族梦”宣讲团与石河子大学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共同参观了图木舒克市50 团团史馆。大家怀着崇敬和期待的心情,开启了这段追溯历史、感悟精神的旅程。
50团团史馆的机关旧址建于1973年,是团镇建团初期的办公场所。团史馆是在原团机关旧址的基础上加以修缮,于2013年改造而成。团史馆真实且简洁明了地再现了团镇从1969年至今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示了团场在党的建设、团场建设、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图表一队员团史馆合照
一、《战天斗地,扎根边疆》
走进团史馆,在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的引领下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用泥土和木头搭建的简易的小房子,听讲解员介绍这是以前艰难时期为了宣传伟大领袖毛主席哲学思想而搭建的,随后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生动地展现了 50 团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建团初期,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力量汇集到了五十团建设的大军中,其中就有湖南、山东、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的热血青年,他们和就地转业军官汇成了第一代军垦战士。一股股顽强的力量,激情满怀挺进兵团,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履行屯垦成边神圣使命,在这里揭开了五十团大建设的序幕,五十团建团后遵照上级指示,秉持“不与民争利”原则,挺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用满怀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无比重托之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拉沙运土、挖沟除碱、兴修水利,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垦荒造田大生产运动,五十团屯垦成边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艰苦的创业阶段到如今的繁荣昌盛,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前辈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图表二讲解毛主席建立讲台原因
二、《垦荒造田,夯实基础》
走着走着,一件件陈旧的实物展品,如陈旧的衣物和农具等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这些展品再现了当年王震将带领着数以万计的军垦战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迎着割面的大漠风沙,战天斗地。没有大功率的机械,只有马拉牛耕;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肩挑背扛;没有将校与兵士之分,他们在零下40度的严冬夜宿苇棚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他们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来躲避蚊虫叮咬。他们没有蔬菜,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他们没有碾子和石磨,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就这样硬生生的把一个个戈壁荒滩变成了沙漠绿洲。
图表三讲解员讲解王震将军事迹
三、
《民族交融,爱撒边疆》
在展柜里的一件件陈列文物和展品的背后,也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甚或是一段段饱含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的人生。几张夫妻合照映入大家的眼帘,照片讲述了张耀华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许多优秀党员背井离乡加入建设新疆的道路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睹物思人,伊人已逝,由于年代久远,虽已无法得知这些老物件当年的主人是谁,但它们属于那一个年代永恒的记忆。最后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介绍了她自己:她是塔里木大学13级植科院的学生,毕业后收到家乡的号召回到50团团史馆做讲解员,她对此感到十分荣幸。
图表四讲解张耀华事迹
四、《红星闪闪,热泪盈眶》
通过参观团史馆,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更加深入地了解了50团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坚定了各自的理想信念。50团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团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如今的50团,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多民族和谐共处,工业发展蒸蒸日上,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团场这里有豪情壮志,也有温情细语;有大义壮举,也有默默耕耘。“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一股股鲜活而激荡的生命激流,汇集成汹涌澎湃的大潮,使军垦和兵团的历史曲折而生动,磅礴而浩荡,大奇壮美,惊天动地,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团场建设的艰辛与不易。其中一位参观者感慨地说:“看到这些老物件,我深刻体会到了前辈们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看到了多民族和谐共处,交融的理想场景。”这是兵团的进步,是新疆的进步,是国家的进步!
图表五讲解五十团发展
五、《全体同胞 共赴未来》
大家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铭记历史,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先辈们为榜样,继承和发扬50团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50团必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表六队员与讲解员合影
在本次的参观活动中,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50团的飞速发展并非归功于某个单一个体,而是依赖于兵团人民的的团结协作和不懈努力,兵团人民凭借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共同的发展愿景,积极参与到各项建设之中。他们不畏艰难,辛勤工作,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众人心意相通,齐心协力,共同铸就了今日的繁荣局面。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50团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拼搏为今天的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新时代青年应继承并弘扬他们的精神,在学术及日常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持续追求个人梦想,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闪耀其光辉。
(文稿:王克栋 张凯峰 江伟,摄影:焦文祥 米日艾·麦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