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重庆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凤安社区拜访退役军人方宗贤、黄绪友,老村干李秀国。
方宗贤: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壮志铁骨 透过清晨的薄雾,实践团来到恒合乡饮鹿湖水库旁,老兵方宗贤已在家门口站定迎接。方宗贤于1976年参军,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中给教导员当通讯员,担任通讯班班长,有20年的军队工作经验,退役后到地方县政府服务群众22年。
走进方宗贤家中,他一边展示自己的立功受奖证书,一边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争打响,他所在的部队作为尖刀营先头部队,凌晨从云南河口偷渡过红河,占领几座高地,为早上发起总攻奠定基础。炮火过后,方宗贤所在的八连只剩了8个人。他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宁可向前半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晚上蹲“猫儿洞”、过河时腿浸冰水、行军穿钢板鞋……尽管经历艰难困苦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方宗贤非常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他教导实践团成员,无论处于多么困苦的环境,都要坚定信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勉励大家学好知识本领,为国家贡献力量,一定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去。
(退役军人黄绪友为实践团讲述他当年的经历 毛浚俨摄)
黄绪友:从百家饭到部队的艰苦朴素 77岁的黄绪友曾在部队中服役多年,他当兵的时候处于国家建设探索时期。黄绪友是孤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直保持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直至今日,他也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兵黄绪友坐在屋前,身子有些佝偻,身着一身军绿外衣,褶皱爬满他的外衣,也爬上了他的脸。回忆起以往的艰难生活,黄绪友十分感慨,当讲到参军的光荣岁月时,他激动的说到:“士兵不是兵,身上都是六十斤。训练的时候首长不说停,就不能停,要一直跑,跑出血都不停。”尽管没有参加过打仗,但是在部队里的生活让他练就了一身本领,也磨练出了坚强勇敢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黄绪友的二儿子目前在村生产队当队长,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黄绪友目前吃住在二儿子家中,也能凭着在村里种菜来补贴些家用,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实际行动,教导实践团直面生活的挑战,勇于吃苦、敢于担当。
(退役军人黄绪友为实践团讲述他当年的经历 毛浚俨摄)
李秀国:一生为民办实事的廉洁清正 李秀国是原恒合乡箱子村支书。实践团成员搀扶李秀国老同志坐到党旗跟前,这位81岁高龄的老支书目光坚定,与实践团成员对话时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廉洁清正”是李秀国在讲述过程中一直提到的词,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村干部的基本准则。村干部就是一家之长,一定不要忘本,要廉洁清正,必须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李秀国一心向党爱党,一生服务人民,非常热爱家乡,重视家乡的建设。他回忆在村里还是大集体、大生产队的年代,他就坚持“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亲自指导并参与完成村里的道路建设。道路修好后,他将补到的109分钱,全部给到了穷苦人民手中。
李秀国不仅自身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对家中晚辈也严格要求,必须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他教育实践团成员,“多学习习总书记的著作,不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要保持清正廉洁,廉洁是做人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底线。”
通过此次拜访活动,实践团成员在三位老同志身上深刻认识到,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青年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纷纷表示,将带着从老一辈身上汲取的精神伟力,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激扬奉献自己的青春。
(老村干李秀国给实践团讲述他当年的经历 杨昌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