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飘香,乡梦可期。近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商履致远”夏乡之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路黔行”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脚尧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图为夏乡之队茶山实地调研。陈卓 供图
精神传承,勇攀高峰——脚尧精神的力量
脚尧村,一个位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苗寨,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的银球茶。但它曾因山高水冷、交通闭塞而贫困落后。一首描绘昔日贫苦生活的民谣——“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正是脚尧村历史的真实写照。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脚尧村民在时任村支书吴秀忠的带领下,勇于变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作物,硬是肩挑手扛,开垦出一条通往富裕的11.5公里道路,铸就了“穷则思变、敢闯敢试、不屈不挠、苦干实干”的十六字“脚尧精神”。
夏乡之队采访脚尧村修路村民(右二、三)。陈卓 供图
村口,在脚尧村村委副主任吴先鹏有关脚尧历史的深情讲述中,这幅脚尧人民历经八年艰辛,终让青山低头让绿水改道的生动画卷在两支实践队的青年学子心中徐徐展开。之后,夏乡之队通过参观脚尧“功臣号”推土机、村史荣誉馆、老支书故居及重走脚尧路等方式,深入了解脚尧村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而在与亲身经历垦路过程的脚尧老人的访谈中,团队成员更为脚尧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深深敬佩、折服。
在两校师生与村委会班子的会谈上,村党支部书记匡正湖谈及村内现有的返乡创业青年群体扎根大山,为脚尧茶产业发展所克服的困难及作出的努力时,两支实践队成员被新一代脚尧青年身上对脚尧精神的继承、延续和发扬深深打动。
脚尧精神,是青春与乡土的深情对话,是脚尧村民战胜困难的法宝,更是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两支实践队的青年学子表示,他们将牢记脚尧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茶香飘扬,梦想起航——脚尧茶产业的振兴之路
高山云雾出好茶是脚尧村银球茶品质的真实写照,但好茶也同样“愁卖”。目前,雷山县及脚尧村的银球茶产业发展迅速,只脚尧村整村茶叶种植面积就达3700亩,而实际采摘面积仅1700亩,省内绿茶市场趋近于饱和,省外主要依靠口碑营销进行销售,致使其销售渠道有限,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品牌溢价能力等挑战,限制了当地银球茶茶叶合作社不能完全开发产能,只能“以销定产”来避免造成茶叶的不必要浪费,也让其面临“愁卖”困境。
夏乡之队通过实地调研,先后走访当地茶农、村委会领导班子,并对脚尧村一味三杯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胜明进行多次采访后,更加深入了解到当地茶产业及合作社当下发展现状、所陷困境和需求。“我们将与脚尧村长期合作,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让脚尧银球茶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夏乡之队成员表示。
图为夏乡之队采访脚尧村返乡创业青年(右一)。罗桐 供图
未来,两校实践队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调研、品牌策划、网络营销,并与脚尧村一味三杯茶叶合作社合作,共同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鼓励脚尧村结合“脚尧精神”的文化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利用文化赋能茶产品产生差异化,使其在同类绿茶竞品中脱颖而出。
针对脚尧村的茶产业发展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品牌策划、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优质人才,导致茶叶销售难以适应市场变化,难以提升品牌价值等问题,夏乡之队计划利用学院就业平台帮助脚尧村挖掘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同时结合每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发布该地合作社的假期实习、工作就业的招聘信息,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加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两支实践队与“脚尧功臣号”合影。罗桐 供图
据了解,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党支部还与脚尧村党支部达成党建共建协议,并向脚尧村捐赠了一批儿童读物。后续,双方计划推进党建共建活动,把脚尧村打造成为学习教育基地,开展高校研学及党建教育等活动,为村庄茶产业振兴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青春的脚步在脚尧村这片热土上留下坚实的印记。“商履致远”夏乡之队成员表示,后期将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深耕当地文化内涵,在参与茶产业发展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同时,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用“文化+专业”双重赋能让脚尧村茶产业破茧成蝶,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卢智慧 陈卓 罗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