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工业社区在涵养高素质劳动者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路线,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三三共建,育才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北仑区大碶街道,探寻产业工人的成长故事,记录宁波社区在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方面的创新实践。
宁波作为近年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依托舟山港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如何让这些产业工人在宁波扎根,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大碶街道,政府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工人李志磊提到:“我最近在申请技能大师工作室、申请青年工匠、考职业资格证,这些事情的信息都来源于社区。”从一对一的导师培养制度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从技能培训到职业资格认证,每一步都体现了政府和社区对工人专业成长的重视。

工人张金达也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在龙源公司,我们不仅有导师的悉心指导,更有公司的物质激励,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技能的热情。”而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卡拉OK、环园跑、音乐节等,更是让工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此外,张金达还提到了政府给工人提供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就业补贴等。政府为工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和便利,工人们也怀着对社区与政府的真切感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宁波,在大碶街道,扎下根来。这些“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的切实福利,体现政府为人才“留甬”的殷切期望。

“大碶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培养工人能力、提高工人素质的同时,让每一位产业工人体会到政府、社区和企业对产业工人的重视。“最初我是一个比较腼腆的人,但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慢慢不再紧张了。” 工人李翔在阐述自身经历时展现了这一点。 张金达更是直接表达感激:“你亲身感受到了社区的这些行动,你就会觉得他对我们青年人是非常重视的。”
全面“育才”的大碶模式展示了政府与社区在帮助产业青年工人更好地融入社区、扎根社区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尝试。坚持技术优先,保障生活多彩的“大碶模式”也为工业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借鉴之道。实践团队表示,他们将把“大碶模式”的成功经验带回校园,提炼其中的经验模式,加强宣传,提升社会对产业工人的关注,共同为宁波的产业工人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