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宜嗅芳菲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了四川凉山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场旨在深入挖掘彝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彝绣文化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也为后期实践团队制定和解决相关发展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调研基础与背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受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领导与支持,由西昌学院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设有彝族文化主题展厅,其中包括了彝文书法、彝族漆器文化、彝族民族英雄文化和彝族服饰等。在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实践队伍受到了杰觉伊泓老师的热情接待。作为彝族人,同时主攻彝族语言学的他,是热爱并致力于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专业人士。同时在彝族文化中,我们知道服饰是展示彝绣艺术的重要载体,杰觉伊泓老师首先就带领我们从彝族服饰展厅开始,慢慢介绍起彝族文化与彝绣的故事。
参观过程中,杰觉伊泓老师先从彝族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引入,详细介绍了所地服饰、会理服饰、圣扎服饰等,彝族文化虽然大体成系统,但在不同地区、用途、性别、年龄、节日上又会有较大差异。其中突出体现在服饰的款式、色调、花纹等特点上有所区分。随后队伍成员的注意力被服饰旁悬挂的腰包所吸引住,色彩鲜艳,花纹精巧独特,杰觉伊泓老师便顺着成员们的感叹开始详细讲解了彝绣的制作工艺、纹样设计以及在彝族文化历史中的意义。不仅腰包上有彝绣,服饰的下摆和衣袖等各处都有彝绣装饰,凸显着文化的特色。成员们对彝绣工艺的精细和活灵活现的艺术表现力表示赞叹,并对绣娘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表示敬佩。
学习完彝族服饰后,成员们跟随老师体验了彝文书写,近距离欣赏了用彝族漆器工艺制作的马具、坐具,倾听了集勇敢、智慧与力量为一身的支格阿鲁传说。支格阿鲁,作为彝族族群认同的精神标识,反映了彝族先民正义、善良的强大精神内核。西昌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将看与学,欣赏与体验完美融合,帮助成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随后,队伍成员们与杰觉伊泓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了解彝族文化,了解彝绣。对话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各级政府对保护和传承凉山彝绣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看到了像西昌学院这样走在专业前沿的场所为生动地将彝族文化呈现给大众所作出的诸多努力,为更多人能够传承彝绣技艺不断出点子,积极实践。此外,队伍成员们关注到彝绣传承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彝绣技艺人仍然面临着传承断层与手工效率低下、市场推广不足等实际问题。杰觉伊泓老师回复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导致彝绣纯手工制作人数下降,效率较低是一个很客观的因素。所以在彝绣从手工到机器的转变中尽可能增加创新。比如彝绣的基础是人工画纹样,再运用机器批量生产,在这过程中目前就有很多从彝俗学院毕业的有艺术功底的学生参与进服装设计,也吸收外来专业人士帮助彝绣发展。同时也是因为彝绣的辐射面太小,所以要走向通用化、大众化,往这方面设计才有出路。此外,老师还提到了“更好看,更经济,更实用”的彝绣产品制造目标,在材料、面料上改良,满足大众不同需求,提高产品真正价值,使其“活”起来,这样才会有利于彝绣的长久发展。未来,西昌学院也会继续坚持为彝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专业性贡献。
杰觉伊泓老师对彝族文化的热情和专业,以及他在彝绣传承与发展问题上的独到见解,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提到的彝绣从手工到机器的转变、创新设计、材料改良等策略,为彝绣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宜嗅芳菲暑期实践队伍在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调研也接近尾声,在本次活动中,大家看到了还有那么多像杰觉伊泓老师一样的人为彝族文化,为彝绣发展努力着,也在惊叹于非遗文化魅力中更加渴望和坚定将彝绣推广出去,将彝绣带到更广的舞台展现艺术的美妙,将在专业的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芳菲绽放于彝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