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叶朤龘实践队前往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在当地少数民族社区及乡村小学开展一场以“红色传承,纸剪情长”为主题的剪纸艺术传承与交流的社会实践。此次活动不仅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希望通过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相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们带去欢乐与创意,让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剪艺千年承风韵,环保理念显责任在授课的第一部分中,实践队员向孩子们讲解了剪纸的起源与发展,让孩子们了解到剪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源于民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在实践队员们的讲述中,特别强调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环保理念。孩子们认识到,中国剪纸,是一门经由千百年的锤炼,饱含着浓郁民俗气息的古老艺术,源于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和哲学观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现,也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娱乐身心的视觉符号。而现代环保理念更是告诉孩子们在这个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年代,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废旧材料,也能通过创意和巧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珍惜,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通过讲解剪纸的起源与发展,实践队员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同时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剪下生灵跃纸上,山川风月织华章进入课程的第二部分,实践队员在屏幕上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类剪纸,让孩子们欣赏。花鸟鱼虫,山川风月无不显示着人们的智慧。一张薄纸,一把剪刀,代代人民在指尖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无一不令孩子们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最令孩子们喜爱的,是实践队员展示的动物剪纸,,其中的动物或跳跃,或展翅,形态各异,就像孩子们和朝夕相伴的动物玩伴的幸福瞬间被定格在了纸上。
欣赏了各类剪纸,实践队员又为孩子们讲解了不同图案的寓意。如蝙蝠、如意、花瓶等,代表着幸福、吉祥、平安等美好的祝愿;鱼、莲花、石榴等,代表着多子多孙、繁衍不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脸谱、戏剧人物、神话传说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剪纸的各类样式和不同寓意涉及到文化传承、艺术审美以及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让孩子们欣赏各类剪纸,了解不同寓意对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自操作一番。
童趣创意显神通,团结创作共传承动脑设计、动手操作是本次非遗剪纸体验课的亮点,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创作自己的专属作品,感悟剪纸的魅力。
实践队员首先向孩子们演示了会动的小鱼剪纸和垂云纹云肩团花的制作过程。孩子们看到一张普通的红纸变成漂亮的艺术品后,惊叹不已,跃跃欲试,期待着自己也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作品。
紧接着,实践队员采用五分法团花的设计思路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创作。耐心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用剪刀在纸上刻画,如何在有限的五等分框架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在创作过程中,实践队员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剪纸的基础技巧,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乐趣。他们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但那份专注和兴趣,让在场的每一位实践队员都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实践队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相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这次活动在丰富孩子们暑期生活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期待他们在未来能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此外,实践队员也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为我国相对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助力民族团结,为我国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