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号召,2024年8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叶朤龘实践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在当地的北部湾海洋公园进行了一场以壮族、京族、瑶族留守儿童为实践对象,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壮乡绣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当地生活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体育运动的能力,也希望能为当地儿童带去温暖和欢乐。
针线交织成佳作,球韵流转初品读正式实践之前,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思考少数民族特色运动的种类,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绣球运动。随后,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依次分发绣球,并介绍到绣球运动出现于先秦时期,是由作战工具逐渐发展成的少数民族特色运动。在讲述的过程中,实践队员着重讲解了绣球运动的寓意,即绣球作为壮乡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品,通常与吉祥、团结和睦以及友谊和平等积极意象相关。接着,实践队队员强调了壮乡人民对绣球的喜爱与重视,旨在让孩子们了解到绣球在历史文化传承、体育竞技发展以及壮乡人民的社会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绣球不仅传递着祝福与喜悦,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实践队队员让孩子们亲手触摸这些绣球,感受那份温暖与匠心,同时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的尊重与热爱的种子。
随着讲解深入,孩子们对绣球的兴趣愈发浓厚,他们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现场气氛温馨而活跃。
绣球翻飞映童真,活力张扬乐无边在抛绣球练习环节,实践队队员首先将孩子们带到北部湾海洋公园的空地上,强调注意事项并划定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以及活动的顺利进行。接着,实践队队员按照左手握球、右手系绳、调整距离、摆动一圈、控制力度、放手抛出的步骤进行讲解和示范,在此过程中实践队队员给予孩子们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使其对绣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独立地尝试练习。
完成练习进入到抛绣球准备环节后,实践队队员首先对孩子们的姿势进行纠正。从手指自然弯曲、掌心朝上,到利用手臂手腕力量的力度,再到根据抛出目标的方向变化,实践队队员积极引导孩子们进行灵活调整,并耐心回答孩子们在抛绣球中所遇到的问题。接着,实践队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抛绣球,通过互相抛、定点抛、来回抛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体验抛绣球这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不同形式的运动中锻炼孩子们的手臂肌肉、耐力、速度、技巧,提高其灵活协调能力,激发其对民族游戏的兴趣,既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快乐,也让孩子们真切地学习到宝贵的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感受到陪伴的温暖。
壮乡情深传古今,绣球意蕴深探究在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过抛绣球后,实践队队员首先通过问答的互动方式,了解孩子们在经过亲身体验后对绣球活动的进一步认识。实践队队员提问到:“绣球的抛法大家还记得吗?”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回答道:“我知道!要左手拿球,右手握紧绳子,将球向上划一圈,再用绳子抛出去。”实践队队员表示孩子们学得很快,掌握得也很扎实。经过采访,孩子们大多认为抛绣球活动带给他们健康、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强壮的体魄。与此同时,孩子们表示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后感到喜悦和自豪,本次活动让他们学会了沟通、协商以及合作,真正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此外,实践队队员也告诉孩子们抛绣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尝试,这也利于耐心和毅力的培养。
经过简单的采访之后,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总结了抛绣球运动给壮乡人民的意义。实践队队员告诉孩子们绣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透过绣球就可以感受到壮乡人民独特的审美和精神追求。绣球上精美的图案和五彩斑斓的颜色不仅是为了美观,更代表着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着家庭的传承和亲情的延续。孩子们都在津津有味的听着。
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孩子们在实践队队员的帮助下掌握了抛绣球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近距离感受到壮乡情怀。实践队队员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勤加练习,不仅将其当作一项有趣的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更是通过绣球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来传承壮乡情怀,让那抹独特的民族色彩在稚嫩的心灵中绚丽绽放,同时希望少数民族儿童成为传承绣球文化,书写壮乡情怀新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