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的
传承与守望
—传承人吴益清—
长兴
丘陵环绕、平原遍布、河溪贯通
是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因此有“龙乡”的美誉
而与“龙”最为相关的
要看独属于它的笔划——花龙船
这是长兴龙文化的一种具象化
非遗花龙船传承人
吴益清
01
与花龙船的羁绊
杏叶飘飘紫薇香,花龙船,碧波荡。六月的长兴,路上有花,河上有舟。
在花龙船所流传的这五百余年里,有过无数非遗手艺人一代又一代的进行着传承。如今这刻有花龙船字眼的时代接力棒则是由88岁高寿的吴益清爷爷在继续往下传递着。
吴益清爷爷,一位年已88岁的高龄花龙船非遗文化传承人,而他的人生一大半,都在与花龙船打交道。虽年纪较长,但健谈的他总是让人下意识的忽略掉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而年事已高但又坚守在花龙船制作一线,不断传授非遗文化知识的他,用自己,对“热爱”一词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并不是世代相传,而是半路出家。
吴益清爷爷曾在湖州师院当了三年的教书先生,但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辞职回家。
回到家中的他因曾经的喜好,执起了画笔。先是画那时结婚所需要的花床,再是学习画龙船。每年五月初五在扎完龙船后去画龙船,即使在扎龙船阶段,也从未放弃过学习。就这样学习了两到三年的时间,他逐渐学会了扎龙船。从而开始自己扎,自己画。
花龙船的扎制过程精细且繁杂,需要木料、竹条、幡旗等多种材料,经过选材、丈量、编扎、上漆等多道工序,制作龙头、龙身、龙尾三大工程。这三者所承载的寓意各有不同,集中龙形图腾的船头,彩旗彩妆表祈福的船身,长旗思屈原的船尾,无一不在对世人诉说着长兴这独有的龙船文化。
他接触到这项文化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许,这本就是命运的安排与指引。
02
独属于长兴的艺术
“花龙船和赛龙舟不同,赛龙舟是具有比赛性质的,我们花龙船则是更具艺术性。”吴益清爷爷在访谈时向我们讲解了花龙船与传统赛龙舟的区别。多为相同,又大为不同。
许多人会把与花龙船有相似性质的龙舟相混淆,毕竟都是纪念屈原,都属于端午的独有文化习俗。但实际上龙舟已是各地如火如荼展开的竞技型赛事之一,而长兴花龙船是源于农村、划行于农村。龙船每天早出晚归,在本村河浜里给龙船搭一个棚,派专人看护,是长兴县独特的非遗文化,更的是村民的一种信仰和独属于长兴的一种艺术。
非遗的传承往往为多元化的,但花龙船好像静止在了长兴,甚至没去往它所在的城市——湖州。
而造成这般局面的原因先是民间传闻中长兴的花龙船不能划到湖州地界上,否则会被桥上的人投石等;再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村内青年大多不在村中,村民们也不想浪费组织如此费时费力的活动;最后则是县中流域被污染,传承人的不断减少。
这独特的非遗,犹如一支写了很久没蘸取墨水的毛笔,只能在这名为世界的画卷断断续续地写下若隐若现的字迹。
“花龙船一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逐渐带有了祈祷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吴益清爷爷对我们介绍到最初的花龙船。
花龙船,独属于长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它是用于纪念屈原的重大形式之一。每年六月端午之时,长兴都会举行友谊赛,花龙船下水祈福也成为了流域的重大仪式之一。
龙船龙船,不管是从传说中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龙”,还是从本是渡河工具的“船”来看,都不难看出花龙船本是在水中游的水龙船。而今由于年代的变化,水龙船逐渐转为了陆上车巡的旱龙船。但如流域不如以往之多,又如保平安和风调雨顺的龙船会被私用等的种种迹象又好像都为这一趋势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也让人不免担忧了起来。
03
传有所承,守有所望
吴益清爷爷始终认为,花龙船的传承要靠的是大家的力量。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将有关知识文化传授给自己所信任的人,如女婿、儿子及徒弟。但这样的传承范围,还是小的。这不仅仅是花龙船的传承问题,更是千千万万非遗文化的缩影。他希望无论学习的哪项非遗,各位非遗传承人们可以坚守初心,也希望事关花龙船的事宜长兴政府也可以加强引导,各村以“船”为媒,和谐发展。
盼望有朝一日龙船的重心可以重回水中,再看到那一双双划桨所荡起的一圈圈传承的波浪,它们不仅是一圈圈涟漪的轻舞,更是代代相传信念的跃动;不仅是水面上的粼粼波光,更是心灵深处文化的共鸣;不仅是时间河流中的涟漪扩散,更是历史长空中璀璨星河的延续。愿所有非遗文化都能更好的进步发展融入当下,使其传有所承,守有所望。
小沉渎有你!
排版 | 王洁
图片 | 来自青禾实践队
文字 | 秦天琪
审核 | 赵丹妮 陈哲雨
责编 | 杨静静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