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济宁煤矿区,助力转型促发展
中国青年网济宁1月18日电(通讯员刘芊羽)济宁煤矿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多重挑战。为深入了解济宁煤矿区居民、煤矿工人以及社会各界对生态破坏与修复的认知情况,助力济宁煤矿区的可持续转型,2025 年 1月 13日至 1月 18 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成员到达济宁煤矿区及其周边社区,开展了系列调研、宣传和实践活动。全面了解矿区生态破坏的现状、居民与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韧性,以及生态修复的认知与成效,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走访调研,倾听心声
在活动开展初期,实践队成员首先深入济宁煤矿区周边的社区,随机走访居民,进行相关政策及知识的初步宣传,询问当地居民家庭生活情况及对生态修复的认知程度,与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收集了大量信息与数据。随后,实践队成员走进居民家中,观察居民的生活环境,了解居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认为矿产开发对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明显,存在次生地质灾害、水污染、土壤侵蚀占用、损毁农民耕地、以及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然而,对于生态修复的具体政策和技术,居民们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这表明,提高居民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矿区居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宇轩 摄
在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同时,实践队成员也深入煤矿区,对煤矿工人进行了生产生活韧性调查。通过与工人们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作倦怠感较强。部分工人在工作中逐渐生出一种距离感,觉得工作带来的压力较大,隐隐对工作意义有所思索,这种心态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感受。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积极的现象。部分煤矿工人表现出较强的心理韧性,能够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思路,不会因失败而气馁。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能够轻松地从困难或精神疾病中恢复过来。这表明,煤矿工人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时,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实践队成员在调查过程中,也积极向煤矿工人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韧性。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矿区工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博文 摄
在对煤矿工人进行调查后,实践队成员继续深入塌陷区社区,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韧性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与居民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塌陷区社区居民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土地塌陷、家庭收入减少等问题。不少村民反映,村庄的医疗水平与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契合他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他们期待能有所改善。部分居民表示,他们愿意参加村里的重大决策,积极参与村庄的发展计划。他们还经常与邻里讨论如何增加家庭收入,交流防灾减灾和生产经验。这表明,塌陷区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社区参与度。实践队成员在调查过程中,积极向居民宣传政府的帮扶政策,提高他们的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

图为邹城市太平镇塌陷区现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芊羽 摄
立足实际,展望未来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居民生活韧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目前,煤矿区居民和煤矿工人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土地塌陷、土壤侵蚀占用、工作疏离感强、工作倦怠等问题。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居民和工人的环保意识和心理韧性,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宣传形式,提高居民和工人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煤区居民、煤矿工人和塌陷区社区居民,他们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和韧性,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整个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济宁煤矿区能够早日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让这片曾经因煤而兴的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校碑石前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博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