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校区2月5日讯】(通讯员:戴玟玟)
为积极响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助力生态环保专项,探索社区厨余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5年1月25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厨余减碳团队成员孔艺书,与社区资深工作者江崇明展开深入访谈,共同聚焦社区厨余垃圾处理难题。
访谈伊始,团队成员表明来意,阐述了致力于构建实用且可推广的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动社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江崇明热情配合,分享了丰富的信息。谈及社区厨余垃圾处理现状,江崇明介绍,目前社区每日厨余垃圾产生量约30桶,每桶120升,且呈上升趋势。处理流程是居民投放至指定垃圾桶,保洁人员收集后由专门车辆运往处理站。然而,这一过程面临成本高、运输处理时异味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且现有处理方式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在居民态度及认知方面,多数居民配合分类投放,但仍有部分居民不够重视;居民对厨余垃圾污染危害的认知也较为模糊。在政策激励与接受度上,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不过随着社区宣传活动的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处理意识有所提升。江崇明认为国家政策意义重大,社区也积极落实,不仅设置分类垃圾桶、开展宣传,还尝试与环保企业合作。但政策宣传力度仍需加大。对于团队计划撰写的网上信访建议稿,江崇明希望能围绕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提升居民意识提出对策。他认为团队此次调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意识,社区后续也计划开展多样化环保活动,针对不同居民精准宣传。他还强调,社区在厨余垃圾处理中扮演组织者、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居民、社区、政府应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江崇明对厨余垃圾处理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预计会朝着更环保、高效、资源化的方向迈进。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引进小型高效设备;同时建立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提升居民意识。对于团队期望达成的目标,他给予高度认可,并建议参考其他社区经验,结合实际创新,确保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此次访谈让厨余减碳团队对社区厨余垃圾处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后续,团队将依据访谈内容,针对现存问题深入研究,全力探索经济可行、操作便捷且可复制推广的资源化利用模式,为社区环保事业注入新活力,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厨余减碳团队 责任编辑:刘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