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是一年中最热闹快乐的节日,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2024年12月4日,我们见证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庆祝方式的象征,这不仅增强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之深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南大社会实践队伍—春遗传薪队在湖北、福建、广西等三地开展实践,通过文化调研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对2025年首个非遗春节进行深入了解,致力于探寻各地方春节习俗的文化异同,为解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贡献青年力量。
一、民俗纪实,探寻非遗文化春节期间,团队成员们分别深入湖北荆州、福建泉州、广西贵港等地,对当地的春节民俗文化进行了亲身感受和实地记录。
在对地方民俗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庆祝春节的方式与活动,除了大众习以为常的
吃年夜饭、守岁驱邪、发放红包送祝福等方式,在调研地当中还出现了其他比较相似的民俗活动——我们统称为祭祀。祭祀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是对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着中国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神仙的信奉,传达了人们对过往的感恩与对生活的期盼。
湖北周老嘴镇祭拜灶神、土地神和祖坟;
福建安溪县祭拜天神天公;
广西平山镇祭拜土地神、宗祠和祖先,不同的祭拜时间和祭拜方式,却蕴含着相同的信仰和期许——家人健康幸福和家乡风调雨顺。

图1 周老嘴镇祭拜灶神活动

图2 安溪县祭拜天公活动

图3 平山镇祭拜土地神活动
不同的地区文化也会逐渐演变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湖北周老嘴镇,会在广场举办大型的民俗庆祝活动,其中包含戏曲演出和舞龙舞狮表演,还有猜灯谜和送春联,让居民们都欢聚一起,乐享其中;
福建安溪县有“神明巡游”和巡村进香的习俗,村庄之间相互拜访,互借香火,向神明祈福,寻求保佑,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广西平山镇的乡镇,则有舞狮巡村,驱邪避灾的传统,舞狮队从大年初一开始挨家挨户到访,放鞭炮、舞狮子,寓意所到之处邪祟都被赶走,家家户户平安幸福。


图4 图5 周老嘴镇庆祝活动


图6 图7 安溪县游神活动


图8 图9 平山镇舞狮巡村活动
二、人物访谈,领悟传承之路为了深入了解地方春节民俗的演变和保护措施,春遗传薪队成员还对各调研地的村镇干部以及地方村民和老人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围绕地方春节活动的传承和保护。




图10-图13 成员访谈照片
通过访谈的结果可以发现,传统春节民俗活动的传承过程中,“前传后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地的民俗活动里,以家庭为单位的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每一代人年少时,都是在家中长辈言传身教的传承中学习传统活动的操办,青年人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也比较高,这类民俗活动的传承程度也很高。
此外,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在
福建安溪县,人们会更加注重祭祀活动的内涵和意义,适当简化祭祀的步骤和方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环保意识方面,闽南春节的习俗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选择用其他方式代替放鞭炮来庆祝春节,如悬挂彩灯、播放音乐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
湖北周老嘴镇,地方政府会出台相应政策,使祭祀的活动更加便捷方便,减少烟花爆竹燃放,还会通过网络传播和集体文化学习的方式创新文化传承,激发文化活力。
三、青年担当,护航薪火传续在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当中,我们发现地方传统民俗的传承依旧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例如,在广西贵港的一些乡镇,并无明显体会到对传统春节民俗的保护和创新,有的地方甚至渐渐不再举办舞狮巡村活动,这可能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关,也可能与年轻一代的兴趣转移有关。
为解决上述困境,春遗传薪队综合分析实践所得成果,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保护地方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1.青年一辈要主动关注传统文化、接触文化的传承,提高自己对优秀传统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程度,只有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地方政府给予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保护和支持,适当举行集体的文化学习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凝聚力,提高群众的活动积极性,还可以给予传承文化的手艺人以适当的补贴和经济支持;
3.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宣传方式,利用好科技与网络,可以制作相关宣传视频和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更频繁地进入大众视野,提高群众兴趣。
结语中南大春遗传薪队的实践活动,不仅展示了湖北荆州、福建泉州、广西贵港等地的传统春节民俗活动,让我们对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深入探索了文化传承的过程和保护的措施,为守护非遗春节开启了新的契机。希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能够助力地方春节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让年味越过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