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海鲜市场,探索食物新观
当今社会,大食物观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倡导从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资源中获取食物,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深入了解大食物观在海鲜领域的实践与发展,2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变废为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威海市海鲜市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之旅。
初临海鲜市场,感知鲜活生机
清晨,团队成员们便抵达了海鲜市场。此时,市场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海鲜,有活蹦乱跳的虾蟹、新鲜肥美的鱼类、形态各异的贝类,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海产。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摊主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市场交响乐。
团队成员们兵分多路,首先与摊主们展开交流。他们详细询问了各类海鲜的产地、进货渠道、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旺季和淡季等信息。一位经营虾类生意多年的摊主介绍,自家的虾主要来自青岛,那边水质好,虾的品质也高。每年旺季,虾的产量大,价格相对便宜,销量也最好。成员们认真记录着这些信息,不时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追问。
在与摊主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发现,随着大食物观的宣传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摊主开始关注海鲜的可持续发展。有摊主称,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保护海洋资源,也会尽量选择那些合法捕捞、可持续供应的海鲜来卖,这样既能保证生意长久,也能为海洋生态出份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摊主进行深入交流。周思伊供图
深入探寻产业,践行食物新观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海鲜市场背后的产业链,团队成员们决定跟随一位摊主前往其进货的港口。在港口,一艘艘渔船刚刚靠岸,渔民们正忙着将捕捞上来的海鲜搬运上岸。成员们看到,渔船上的海鲜种类繁多,有常见的大黄鱼、带鱼,也有一些较为珍稀的品种。
图为摊上贩卖的黄鱼。周思伊 供图
通过与渔民的交谈,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如今的渔业生产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渔民会根据海洋资源的状况和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安排捕捞时间和捕捞量。同时,一些先进的捕捞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推广应用,既提高了捕捞效率,又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在港口,团队成员们还遇到了一位长期研究海洋渔业发展的学者。学者表示,大食物观对于海洋渔业来说,就是要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海洋食物资源的潜力。一方面,要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确保海洋生物的繁衍和生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拓展海洋食物的供应渠道。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水养殖的情况,团队成员们又前往了附近的一家海水养殖场。在养殖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各种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养殖场不仅能够提供大量优质的海鲜产品,还能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调研消费需求,洞察观念认知
在海鲜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没有忘记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他们随机采访了多位前来购买海鲜的市民,了解他们的购买习惯、对海鲜品质的要求以及对大食物观的认知程度。有正在挑选螃蟹的市民表示,自己平时就喜欢吃海鲜,觉得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在购买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海鲜的新鲜度和安全性。还有市民提到,虽然听说过大食物观,但具体的含义还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好像和食物的来源、种类有关。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团队成员们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海鲜的品质和安全越来越关注,同时也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大食物观的知识。这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推广和实践大食物观的过程中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总结调研成果,展望食物新程
经过几天的深入调研,实践队员们对海鲜市场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深刻认识到了大食物观在海鲜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海鲜市场的繁荣与活力,也看到了在大食物观引领下,海鲜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从渔民的科学捕捞,到养殖户的精心养殖,再到摊主的诚信经营和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在为构建更加丰富、安全、可持续的食物供应体系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虽然已经结束,但团队成员们深知,大食物观的实践任重而道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调研成果,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大食物观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海洋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他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践行大食物观的行动中来,共同探索更加美好的食物发展之路。(通讯员 周思伊)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周思伊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