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步岳寻真”实践队赴济南人大文史馆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济南的发展历程,重点调研了济南市人大“双联提升”工程的创新实践。


济南人大文史馆作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窗口,通过历史沿革、职权行使、代表工作、交流交往、自身建设五大展区,全面呈现了济南人大的发展历程与履职成就。展馆以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还原了济南人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协商委员会到新时代的法治化、专业化履职实践。

在“代表工作”展区,队员们驻足观看了济南市各级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和履职案例。例如,历下区人大代表刘永海通过“扫码找代表”平台,20年间累计接听群众来电1.8万余次,解决疑难问题379件,展现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担当。文史馆还陈列了济南人大在立法、监督、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如《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过程,凸显了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实践队重点调研了济南市人大创新实施的“双联提升”工程(即“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该工程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化赋能,推动代表履职质效提升,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实践。
首先,创新履职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济南人大以“双联提升”为抓手,打造了“代表来了”“扫码找代表”“我是代表我来问”等特色品牌。例如,槐荫区法院设立的“代表来了”工作站,邀请人大代表担任调解员,节约诉讼成本的同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历下区通过“网格连万家、代表传民声”活动,将代表履职融入社区网格,实现民意收集与问题解决的“零距离”。
其次,数字赋能,畅通民意表达。济南人大积极构建“实体+网上+掌上”立体化联系网络。历下区开发“我要找代表”程序,群众扫码即可提交诉求;平阴县“民情二维码”实现了“群众码上说、代表马上办”。此外,“代表履职系统”为全市6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建立数字化档案,推动建议办理透明化、高效化。
最后,聚焦民生,推动问题解决。“双联提升”工程将群众“关键小事”作为履职重点。市中区人大代表张铁军通过“我的近邻是代表”活动,推动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钢城区人大代表李丛提出学生午休“平躺睡”方案,惠及辖区学生健康。2023年,全市代表联络站累计接待群众5000余人次,解决民生问题174件,彰显了人大工作的民生温度。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济南人大在“双联提升”中展现的创新活力。队员刘菁怡表示:“‘双联提升’不仅是一种工作机制,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
此次调研活动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未来,学院将继续组织学生走进基层,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