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至2月28日,山东大学法学院“灋系”赴六省十单位关于法学专业型岗位实习体验与就业环境调研团的6名研究生,分赴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福建、海南六省份的10家法律实务与科研机构,开展了为期52天的实习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实践,探索法学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衔接路径,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民法院岗位: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2024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李泽园参与了“三个一”工作机制的推进工作。他深刻体会到,“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和“一校一法官”的创新机制,将司法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化解了群众矛盾纠纷。承德中院通过“12368一号通办”服务,实现了网上立案、缴退费等一站式诉讼服务,真正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李泽园表示,这段实习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如我在诉”的司法为民理念。
与此同时,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任赖锬同学在立案庭知识产权团队实习期间,深度参与了知识产权案件的裁判文书写作、庭审旁听和案卷整理工作。他表示,基层法院的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是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实习让他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实务要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宋令敏同学通过旁听庭审、撰写法律文书、整理卷宗等工作,全面了解了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她特别提到,庭审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生动的法律课堂。通过实习,她不仅掌握了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还深刻体会到司法工作的严谨与细致。
人民检察院岗位:守护公平正义的温度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检察院,赵紫涵同学在第三检察部和未成年人检察部实习期间,参与了案件卷宗整理、禁燃禁放执勤和信访记录等工作。她注意到,基层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不仅在办案中展现专业素养,还通过社区执勤等深入民生的工作,用爱心为迷途青少年点亮希望。这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心。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人民检察院的葛佳怡同学在第一检察部刑事重案组实习期间,主要任务是撰写审查报告。她参与了多起复杂案件的梳理工作,包括制造毒品罪、危险作业罪等。面对长达2000页的案卷,她通过耐心整理和分析,逐渐掌握了证据分类和案件事实梳理的技巧。她表示,这段实习经历为她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商事调解中心岗位:非诉讼解纷的创新探索
在寿光市悦成商事调解中心,李仉博同学聚焦商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参与了调解案件、起草法律文书等工作。他独立跟进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通过电话沟通协调双方诉求,成功促成货款争议和解。他还研究了《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新加坡公约》)的国内落地衔接问题,并撰写了《商事调解策略对比分析报告》。他表示,商事调解的“效率性”与“关系修复”双重价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岗位:基层法治的末梢神经
在河北滦江律师事务所,李泽园同学全过程参与了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流程,深入了解了律师的业务工作细节。他表示,这次实习让他更加认识到司法为民的重要性,并得到了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寿光兴源法律服务所,李仉博同学重点参与了基层法律咨询、诉讼辅助与文书实务等工作。他独立接待了多起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咨询案件,并协助调解邻里纠纷。他还制作了《劳动者权益保护30问》普法手册,参与了2场社区法律宣讲活动。他表示,这段实习让他深刻体会到“法律服务的温度”。
在山东卓博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法务部,李仉博同学参与了仲裁案件程序管理及法律咨询服务。他独立完成了立案文书送达、案件信息录入等工作,并优化了立案核查清单。他表示,这段实习让他对仲裁实务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将深化仲裁实务与智能制造行业结合研究。
企业研究机构岗位:自贸港法治建设的学术探索
在海口明尚青法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任赖锬同学参与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民营企业行政法律风险预防体系研究。他完成了《由“公式”耦合“矩阵”:自由贸易港营商法治人才的校企共育研究》和《论民营企业行政法律风险预防体系构造——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两篇项目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学术奖项。他表示,这段实习经历坚定了他走学术型道路的决心。
通过本次实习,山东大学法学院“灋系”实践团队的全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实务型和研究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新时代法治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上,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法治土壤,以实践浇灌理想之花,正在谱写属于他们的法治青春篇章。
(作者:张敏。团队:山东大学法学院“灋系”赴六省十单位关于法学专业型岗位实习体验与就业环境调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