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旅经济”研究团:解码江南古园新韵,探寻文旅与商韵的共生之道
2025年暑期,苏州大学商学院“文旅经济”研究团踏上寻访古园发展脉络的旅程,聚焦《“文旅经济”的江南样本:苏州历史胜迹商业化与文化本真的动态平衡研究》课题。深入西园寺、寒山寺,以问卷调研为基、实地观察为镜、义工访谈为窗,细细剖析历史文化场所中经济脉动与文化肌理的共生逻辑,在千年古迹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商业的澎湃浪潮间,寻觅平衡发展的密钥。
一、问卷调研:绘就游客需求的鲜活图景
苏州大学研究团成员历时多日,从西园寺收获141份有效问卷,寒山寺采集166份珍贵反馈,为洞察游客行为与需求搭建起坚实的数据骨架。人群画像中,游客们的旅游目的各不相同,他们或为古园沉淀的文化肌理而来,或视其为触摸历史的打卡地。消费维度上,承载传统情怀的捐赠延续着历史场所的消费核心地位,素斋与文创消费紧随其后,共同勾勒出“文化体验+生活消费”的双重图景。尤为亮眼的是,西园寺素斋凭借独特的“生活美学”标签,访谈中多位游客笑言“为这碗素面专程而来”,足见其独特吸引力。
游客对文化传播的感知呈现多元面貌:超六成认可古园的文化传播成效,西园寺因文创产品的高满意度稍占上风;但超三成游客对文化活动或讲座一无所知,露出宣传渠道的明显短板。对商业活动的评价中,西园寺超七成游客肯定其对文化传播的助力,部分受访者提及“敲钟收费”等行为略显生硬,折射出商业尺度把控的差异化需求。而游客普遍期待丰富传播形式、强化互动体验,为古园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二、实地观察:捕捉文旅生态的细腻肌理西园寺内,调研员化身为“城市观察员”,静静捕捉客流的细微变化。清晨的天王殿区域,游客渐次汇聚,“上午9点至10点,停留超15分钟的游客占比32%”,他们或驻足凝视建筑细节,或沉浸于古园氛围;电子捐赠渠道前,年轻人熟练扫码的身影频繁出现,频率远超现金投放,数字支付与传统文化场景的融合已成为鲜明趋势。访谈中,大学生游客兴奋地展示刚购入的特色文创书签,说“带回去既是纪念,也能和同学分享这里的故事”;志愿者却略带忧虑,担心“过度商业化会冲淡古园的清净,希望守住文化本真”,不同声音的交织,正是商业与文化碰撞的真实写照。研究团成员在西园寺采访大学生游客
三、义工访谈:发掘文化传承的年轻力量
苏州大学研究团成员与西园寺年轻义工的交流,为研究打开了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义工们分享道:“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古园的文化活动中,比如特色文化讲座、每周读书会,还有公众号上的课程,大家正用线上方式传播这份独特文化”,展现出古园主动拥抱年轻群体的积极姿态。谈及文化体验的深化,义工们期待“设计更多深度互动活动,让年轻人不止是匆匆路过,而是真正触摸到文化的厚度与广度,比如组织文化研学、特色体验,避免活动流于表面”,为古园文化传承注入了年轻的思考与活力
四、实践反思:寻觅平衡发展的破局之策
综合调研数据与一线观察,苏州古园“文旅经济”的生态图景愈发清晰:既涌动着大众消费的蓬勃活力,成为文化体验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文化传播深化不足、商业尺度把控不易等挑战。苏州大学“文旅经济”研究团针对性提出破局建议:精准锁定主力客群,让商品既蕴含特色文化内涵,又契合大众消费习惯;借力短视频、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广文化活动与讲座,填补宣传缺口,提升活动的知晓度与参与度。
针对西园寺与寒山寺的差异,西园寺可强化“生态+生活”标签,深化素面、文创的生活美学体验,创建立独特吸引力,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寒山寺则可聚焦“文化符号+科技”,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促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
这场跨越数据采集、实地观察与人文交流的实践,让苏州大学“文旅经济”研究团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团真切触摸到古园发展的强劲脉搏。当商业活力与文化传承相遇碰撞,找到动态平衡的支点,不仅关乎古园的未来,更是传统文化适配现代社会的关键命题。调研中积累的每一组数据、记录的每一段对话,都将成为古园发展的生动注脚。期待在持续探索中,见证千年古园在新时代破茧重生,实现商业与文化的共融共生,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绽放持久魅力,书写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任亦涵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