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领略木偶雕刻艺术的魅力,实践队于8月6日下午走访了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林城盟老师的工作室。林城盟老师通过展示不同雕刻阶段的木偶样本,详细讲解了木偶头的雕刻流程与技法。讲解结束后,成员们在林城盟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木偶雕刻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成员们深刻感受了木偶雕刻艺术中蕴藏万象的精妙技艺,加深了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理解,体悟非遗艺术传承的活态密码。
掌中万象乾坤,指上偶续芳华在了解和感受木偶雕刻艺术后,“与时相偶”实践队踏入位于漳州古城的木偶艺术表演馆,通过品鉴经典剧目和躬行技艺实践,深入探索布袋木偶戏精湛的手指艺术和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
在充满古韵的表演馆内,实践队于表演间隙采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漳州木偶剧团的资深演员李志杰老师和漳州木偶剧团青年演员蔡约胜老师,两位老师分别从布袋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新时代背景下木偶艺术发展方向等方面与成员们进行了深度讨论。其中,李智杰老师对如何通过手指的微妙动作来操控木偶的表情、动作以及情感表达的独到见解,让实践队的成员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当晚,经典剧目《哪吒闹海》《大名府》《两个猎人》的演出精彩纷呈,精湛的表演技法、灵活多变的木偶形态不仅令实践队成员们连声赞叹,也为漳州文旅及非遗文化宣传贡献重要力量。成员们来到后台,向蔡约胜老师请教木偶互换穿衣、正反转棍的表演技巧,深刻感受到了布袋木偶戏表演技艺的难度之高、传承之不易,此外,蔡老师分享的剧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的创新实践也为实践队成员提供了非遗文化活化传承的思考方向。
家族薪火相传,守护木偶乡韵8月3日晚,实践队前往古塘村拜访古塘布袋木偶剧团的蔡海土先生,并于村中与其他居民们共同观赏演出,实地考察和思考民间剧团的活化策略。
蔡老先生向成员们讲述了剧团以家族传承为纽带、代代相承的发展历程。自其祖辈起,剧团便以血脉相承的方式延续艺术火种,蔡老本人更将方言唱腔完整保留,使乡土韵味与表演技艺实现基因式传承。这种家族薪火相传的传承模式,不仅是中国乡土社会艺术传承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华文明中民俗传统的鲜活注脚。
在聆听蔡老讲述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访谈记录等方式,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本质——唯有将技艺根植于民俗文化土壤,才能实现真正的绵延不绝。针对当前布袋木偶戏面临的年轻受众流失等现实困境,实践队与蔡老展开热烈研讨,探究如何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能够让年轻观众听得懂、看得懂,蔡老对其孙子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的能力充满信心,也坚信未来布袋木偶戏能够在青年人的带领下焕发新的生机。
偶艺生辉承古,新媒创彩耀今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自媒体团队布袋不呆的拍摄片场,沉浸式观摩了拍摄过程中细致的机位调整、动作指导与灯光变化,实地考察和感受青年的创作热情,并于拍摄间隙采访了团队负责人王睿与操偶师吴松斌。
布袋不呆团队成员引导实践队员近距离鉴赏了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精妙人偶头模,并阐释了其相较于传统木雕工艺的独特优势。负责人王睿指出,团队致力于在传承漳州布袋戏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提升,尝试融入二次元、国漫等年轻化元素,旨在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上布袋木偶戏。操偶师吴松斌则现场演示了木偶内部操控表情的精巧机关,让队员们对木偶内部结构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实地探访不仅深化了实践队员对布袋木偶戏创新活化路径的认识,更通过团队的具体实践,生动展现了技术赋能、内容革新与表演形式拓展在非遗活化中的多元可能性与显著成效。
从木偶头的雕琢纹理里读懂闽南匠心的千年坚守,在布袋戏的指间腾跃中听见传统艺术的当代回响,“与时相偶”实践队不仅用脚步丈量古城中的非遗文化脉搏,更以青春智慧探索活化传承的多元路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耕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路径,通过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方式,接续实践篇章,让掌中木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演绎薪火相传的万象新生,以青春之力奏响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