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寻红色遗迹,淬红色信仰

作者:纪瑞杰 来源:纪瑞杰

为引导团队成员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风华映初心实践小队”以建团一百周年为契机,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开了“寻红色遗迹,淬红色信仰”活动。

线下寻访,躬身力行
登上百阶石梯,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正中央的“山河魂”烈士群雕。讲解员为游客详细介绍了,该烈士群雕是以身为党的一大代表和青岛党组织创建人的邓恩铭为原型,其周围并肩地站立着工人、农民、学生和童工代表,人物栩栩如生,象征着坚强不屈的青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从久久的震撼中清醒过来后,团队成员向烈士群雕集体默哀了三分钟,在为革命先烈献上鲜花后,全体团队成员向烈士群雕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英烈的敬仰缅怀之情。
进入展馆后,鲜活的革命历史让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烈们在革命岁月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革命意志。展馆里那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泛黄的时代照片、一篇篇宝贵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志士为争取民族解放、人们自由和革命胜利而开展的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斗争。
其中一位老党员热情地向游客讲解了先烈们在青岛领导展开工人运动,举行罢工斗争等红色史迹,团队成员们也借此机会重温了青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震撼人心的革命运动历程,深切地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青岛的解放历史也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期间,老党员表示,“英雄烈士的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在本次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有一部分展馆正在维修翻新。这些历经革命岁月而留存下来的文物是记载先烈奋斗的遗迹,更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而切实做好对革命旧址的保护修缮,既是告慰先烈,更是启迪来者,还是对那些即将到来的光辉日子的最好纪念。正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甘心隐藏于银幕之后,用自己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才让来人感受到了历史的震撼。
线上共享,融会贯通
为加大本次社会实践的灵活性与参与面,该实践团队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坚持疫情防控原则,以市为单位,分散团队成员进行线下实践,再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分享交流。由本次参与线下参观的团队成员结合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公众号中的网上纪念馆功能,分别打开麦克风与摄像头,与其他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听、所闻。
有的团队成员向其他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在线下参观时所拍摄的影像,加强了线上参与的团队成员的认知。有的团队成员向其他团队成员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网站,让本次社会实践不仅仅局限于亲身参观的人,而且借助互联网,让其面向更加广泛的人民群众,让更多的人知道青岛人民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
同时,在本次交流分享会上,团队成员也感受到了文物修复师工匠精神的伟大之处。这些文物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怀着最敬畏的心,做着最精细的活,日复一日, 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将蒙尘的文物以最完美的姿态显于人们眼前。他们修复的是淹没在尘埃里的人和事,让现在人感知,让后来人瞻仰,当人们眼中映射出那些文物夺目的光彩时,也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团队成员认识到在参观红色遗址,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这些文物背后那些无名工匠的辛勤付出。同时,团队成员也意识到,弘扬红色文化不应只局限于参观学习红色遗址,而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利用当下人们所熟悉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07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淮师大学子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 随着近些年农民工父母进城务工群体的规模扩大,留守儿童群体也在扩大,为了了解并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淮师大学子开展了此次活动
  • 社会实践活动 08-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