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红楼伫社会调研实践团,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为灵感来源,设计了红楼印象发带。
(发带设计稿)
(发带效果图)
红楼印象发带一套十二款,正对应小说中金陵十二钗——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女子。这十二款发带精美细巧、古雅别致、自成风格,凝聚了多少心血构思。下面将为您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不落俗套,学问为先
实践团始终坚持以学问知识为本,而不止于做表面的流俗工作。《红楼梦》中薛宝钗曾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红楼伫实践队在创立之初,便集结了一批热爱红楼梦,有新奇的创意想法,善于观察生活的实践队员。他们接受过批判性的思维训练,社会活动的锻炼,语文素养的积累,古典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创造出有意义,有价值,有反响的文创产品,而不是套路化,少内涵的空架子作品。
实践团的系列活动,有大量的学术参考。实践团的队员们,分头阅读了大量文创产品、红楼梦文创、文化与生活、社会调研类的论文,总结归纳,精炼创新,列出了现代大学生文创、红楼文创的新思路,按照目标受众群体设计层递式调查问卷,真实调研,找到了红楼文创领域千人尚未探索的新道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实践团坚持学问为先的基础上的。
睹物思人,可谓 “印象”
红楼伫实践团的发带的关键词是“印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哈姆雷特没有外貌描写。”这本是实践队员闲聊时的玩笑话,却暗中指引了红楼印象发带的创作走向。“因为红楼梦是写实的,红楼梦的人物是具象的,唯一的。我们看了之前的一些红楼梦相关文创产品,它们都专注于还原红楼梦的细节,我们这次想另辟蹊径,来点儿不同的东西。”红楼伫实践团的成员,讲述了红楼印象发带构思之初的灵感。
印象,指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实践队紧抓这个关键词,完成了设计构想。“一个红楼人物承载了太多太深的价值,我们无力更无意穷尽他的内涵,只抓住一个切入点,创造一种印象,让人 ‘睹物思人’,仿佛看见发带就回想起一个人物,一件事,一种感情来。”红楼伫实践团的队长回忆起红楼印象发带的构思时说道。发带的具体内容设计之前,先给每个人物选取了印象色,给每款发带定调。“这个印象色的选取我们当时讨论了很久,因为每个人抓取红楼人物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最后我们统一观点,为十二衩选了最典型,最易理解的印象色。”
例如黛玉款的发带选取了浅绿色为印象色,这低饱和度的冷色,色温不高,对比度也不高,一是映衬了黛玉清愁的性格,二是照应“竹”这一意象在黛玉身上的延伸。诸如此类,其他十一款发带的选色讲究,都可以谈上一番。
精益求精,笔下生花
然而发带的设计终稿又是一项难关。集体的头脑风暴,构思讨论,统一收束之后,呈现想法的任务便落在了美术组的同学肩上。分工合作的实践团,每个人都能洋洋洒洒千字分析人物印象,但设计稿的画笔,不是谁都能拿的起。“当时讨论过后,宝钗的印象色是靛青色,辅以白梅落雪,彰显人物风骨,但是怎么构图,怎么画,是要美术组再讨论的。”美术组的队员谈起最开始画设计稿的困难,“好像又开始了一项更艰难的任务。”
最后,美术组的队员们挑起大梁,成功将团队的想法落地,实现了每个十二钗印象发带的核心构思。每款发带的设计,都有美术组队员的匠心蕴藏其中。十二款发带,本出自一套思路,是很难设计的个个不重样且出彩的。但是美术组做到了,从构图到配色,从图案到分布,十二款发带真时各有各的特色与美感,独具匠心。这有劳于美术组同学强大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美学素养,而这种能力又与文学,与红楼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