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助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2023年3月22日,苏州大学“回音计划”实践团队前往芦墟古镇,开展实地调研,考察芦墟山歌发展现状。
山歌传承遇困境,团结一致传非遗实践团队首先来到汾湖悦心养老公寓,与芦墟山歌非遗传承人张莺女士一同开展“山歌进养老院”活动。活动现场,王煜琳同学以山歌的起源为切入点,向老人们科普了芦墟山歌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接着,王煜琳同学从两个方面具体讲述了芦墟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山歌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随后,她从文化生态的变迁、传承人的缺位、受众人群减少三个方面深刻地分析了芦墟山歌的生存和传承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组建了‘回音计划’实践团队,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到了芦墟山歌的实际情况,并努力以数字化和动漫化的形式使芦墟山歌得到保护性传承和创新型发展。”王煜琳同学向老人们展示了芦墟山歌网、数字化展厅和动漫《五姑娘》。丰富翔实的音频资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从小我就听爹爹姆妈哼唱过芦墟山歌,最近几年唱的人很少了,谢谢你们能延续这项文化,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今年八十余岁的李大爷在观看了团队的作品后这样感慨。
接着,芦墟山歌非遗传承人张莺女士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芦墟山歌的故事:“我与山歌的缘分是从我妈妈那里开始的,她在当时的省农民运动会上演唱了响山歌。而我正式学习山歌是在芦墟实验小学,学习由杨敬伟老师创作的少儿芦墟风情歌。”说罢,张莺女士现场演唱了几首响山歌和风情歌。随着阵阵歌声在敬老院里传播开来,大家感受到了芦墟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唱毕,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莺女士表达了对于“回音计划”实践团队的殷切期望:“山歌在我们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歌词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它的旋律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做下去!”活动的最后,“回音计划”实践团队与非遗文化传承人、老人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老人们打着节拍,唱歌而乐,唱出了团结向上的精气神。芦墟山歌的传承与创新也需团结,需要学生团体、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多方合力,共同唱响芦墟山歌的时代之音。
山歌走进新时代,唱出强国强党音随后,团队一行前往芦墟实验小学拜访创立芦墟山歌班的老校长张俊。张俊对实践团队的来访非常高兴,当即演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山歌《百年奋斗百年路》:“百年奋斗百年路,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红船扬帆再起航,红色江山千代万代传。”悠扬婉转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搭配和谐,兼具古典风韵和现代气息。
张俊老校长说,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党史,把党的发展史编入了山歌之中。“这样的山歌不仅唱起来顺口好听,而且更接地气,体现了芦墟地区的特色。”团队成员对张俊老校长的改编作品赞不绝口。“这样的改编也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跟着党和时代走,这样才能让芦墟山歌持续保持活力。”张俊笑着说。
张俊老校长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芦墟实验小学的芦墟山歌文化馆。通过张老校长的介绍和馆内的展览,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到了芦墟山歌的前世今生,体会到了代代芦墟人为传承山歌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了解到了当前对于芦墟山歌传承的措施:芦墟实验小学对每一位在该校求学的学生都进行传唱芦墟山歌的教育;芦墟文化体育站每年都会组织人员进行芦墟山歌的整理和创作;优秀的芦墟山歌传承人也会在苏州市及周边城市进行芦墟山歌的表演传唱,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和芦墟山歌相关的活动……在深化对于芦墟山歌认识的同时,团队成员们也坚定了传播和发扬芦墟山歌的决心。
最后,团队一行前往芦墟古镇进行实地考察。首先考察的古迹便是观音桥,古称泰生桥。现存的桥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桥西北堍建有小庵,庵内供奉观音像。桥顶望柱上四头石狮惟妙惟肖。站在观音桥上向南望去,清澈的湖水,岸边古树参天,相互搭衬倒映着两岸的景色。河两岸尚遗留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及西栅的怀德堂是其代表性建筑。跨街楼是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大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也建造楼房,且上层与正屋相连,形成宽窄不一的街路。沿河两岸临街房子,都住有原居民,生活气息浓厚。
图为芦墟古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馨悦 供图
通过此次走访,“回音计划”实践团队认识到了芦墟山歌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了解到了非遗传承人们为传承保护芦墟山歌所进行的创新与改变,领会到了芦墟山歌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团队成员们体会到了芦墟古镇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自芦墟,声声回响。本次实地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调研走访虽告一段落,但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回音计划”团队将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团体的实践优势,结合时代条件、团结多方平台,为地方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传承贡献高校团体的青春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