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振兴 做好山水人文大文章
作者:范宇桐、江雯婷
来源:福州大学“数智莆仙,耕‘云’乡土”乡村振兴实践队
走进乡村振兴 做好山水人文大文章
7月5日,越过崎岖的山路,福州大学“数智莆仙,耕‘云’乡土”乡村振兴实践队队员们走进位于钟山镇朗桥村的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研究院数字乡村部负责人蒋吕洲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们进行探讨交流,研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方法,共同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
共筑乡村振兴 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
自2022年8月27日成立至今,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以学科顶尖专家带头引领,共成立三个研究中心、落地一个研学中心的研究体系。
蒋吕洲为实践队成员介绍乡村振兴研究院
研究院百来种瓜果蔬菜都是研究院农旅专员蒋吕洲亲自育苗、种植出来的,他无比自豪地说:“这边光西红柿就有七八种,都是你们市场上吃不到的品种”。紫红色富含花青素皮薄汁多的西红柿、适合水泥地板上种植的嘉宝果树、无臭无味无污染的发酵床养鸡技术、公益反哺的的乡村振兴农特柜、……. 如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在乡研院的一方庭院内实践队队员看到了一条科技赋农、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研究院特色无臭无味无污染的发酵床养鸡舍
随后,研究院数字乡村部负责人蒋吕洲带我们了解了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从国家政策对庭院经济的政策解读入手,他主要介绍了研究院探索的新庭院经济模式。当前,仙游的庭院经济还存在引流困难、业态单一、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此,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决定打造一个新业态、新体验、新渠道的三新庭院经济,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庭院资源,发展新庭院经济,实现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拓宽一条让村民共富共享共赢、可复制、可落地的赋能和美乡村创新之路。
实践队队员与蒋吕洲先生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就适合仙游县乡村实际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研讨。初步探讨仙游县朗桥村数字农田“一张图”以及防伪溯源区块链两个发展方向,乡村振兴的建设急需数字建设的助力,我们将持续推进校地融合的研究模式,以现代化技术的“智”为乡村振兴提思路、明定位、谋路径,积极赋能仙游县数字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
实践队员金晶在研讨会上发表观点
引领乡村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研讨会上,研究院数字乡村部负责人蒋吕洲感叹目前仙游县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大难题——“人”。他笑道,大家过来一路上没看多多少人吧,主要还是老年人,人是发展的关键。他向我们分享了他回乡助农的故事,“我之前在厦门做农业相关的前端研究,为什么会回到这里呢?城市的节奏感觉不到温度”。他做了这个回村的逆行者,在这里他收获了踏实,但蒋吕洲表示这是远远不够,“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并且殷切希望有更多新型产业专业人才能够进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之中。一代代的传承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目前,研究院已通过开展乡村发展研学培训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并通过发展特色小学教育的方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解决乡村人员流失的问题上达到了一定成效。
针对仙游县农村年轻人口缺失的问题,我们实践队提出了帮助数字媒体建设的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媒体宣传吸引人才,并积极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吸引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实用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实践队成员深入乡村振兴研究院调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支撑。接下来,本实践队将继续奔赴仙游县前溪村、凤山村、西苑村等乡村,不断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共建数字乡村新经济。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05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助残共富,乡村振兴
- 从浙里启航,在医里回答
——“青阳兴乡”小队走进平阳养和医院
- 社会实践活动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