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让大学生们深刻了解“共同富裕”这条路的任重而道远,让大学生与时代同行。滁州学院10名师生深入霍邱县冯井镇、临水镇以及颍上县谢桥镇、杨湖镇、刘集乡等地进行以“安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及影响因素”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进共同富裕的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乡村干部进行交流 张红燕 摄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我走访了当地各个镇上的村民们,与他们促膝交流。在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乡村发展状况的同时,我也为这里人们淳朴的民风而感动。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全面了解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情况,同学们通过闲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采访了粮农、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理事长以及乡村干部,多主体的访谈调研让同学们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正如我所感受到的:“此次调研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出路在科技,进行规模化经营并推广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户进行访谈交流 张红燕 摄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在走访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因为有了刚出生的小孩,所以为了陪伴孩子暂时选择留在家中。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不选择在农村通过自己的知识进行承包土地,机械化经营时,他说:“我们这边的田地大多数零散的碎片的,想要集中机械化经营很困难,加上现在种粮成本上涨过快,加上家里除了有老人照顾还有刚出生的宝宝要养,所以不得不出去务工啊。”从他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农村年轻人较少的原因以及为何不愿留在乡村,所以在此次采访中我感受到:现在的农村太缺年轻人了,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加入。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楼村村书记进行交流 张红燕 摄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不仅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的惠民政策,还手把手教老乡们申请慢病,查找院校信息填报高考志愿。“我很开心,我们微不足道的小举动能帮助老乡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位同学在采访过程中的感悟。我们从当地百姓中了解到当地农民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当地政府也出台的许多扶持与补贴政策,一起携手助力乡村共同富裕。这次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这代青年人下乡助力的热情。此次实践,不仅让我们有了乡村振兴“初体验”,也让我们燃起了助力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活动完成后留影纪念 张红燕 摄
在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走访,参观学习,交流感悟。这短短7天的世间路途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语言不通,难以交流。大部分农户们都不会普通话,复杂的方言让我们的交谈甚是艰难,所幸我们有一名本地的队员,通过她,我们和农户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体验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这是我们大一学生迈向社会、迈向实操、迈向基层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为社会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们虽然告别了霍邱县、颍上县,告别了那里的人民,但我们带走的是农民的淳朴、善良、真诚、带走的是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虽然我们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将带着大学生的热情,用这次实践的所思所想所学,丰富和提升自己,创造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