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7月6日电(通讯员 贾吉耀)烈士陵园浓缩了历史的精华,浓缩了爱国主义的精髓,是历史最有力的见证,是爱国主义最生动形象的写照和象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尤其要珍视烈士陵园这一爱国主义的宝贵财富。为继承发扬老一代的精神火把,坚定弘扬红色故事的使命。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红色信使”实践团于2023年6月25日-2023年8月25日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烈士陵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挖红色富矿,寻红色记忆,筑青春之梦。
在实践开始前期,实践团成员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线上搜集资料,线下进行问卷调查。实践团总结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红色教育力度不足,形式单一。当前红色教育宣讲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线下宣传方式仅通过讲座、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又加之此前疫情的限制,线下活动组织较少,线上宣传有限,导致了民众对党史和红色故事的了解途径较为单一。二是对红色遗址保护思想重视程度不足。遗迹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不明确,没有把一个个孤立的纪念碑,一座座低矮破旧的战斗遗址等文化遗产与重要红色革命事件、红色基因传承联系起来,致使很多承我着厚重历史和精神的文化遗址被人渐渐遗忘。
实践团成员首站便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代表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红色代表的红色革命,馆内共分五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役形势和战役决策;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是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示了部分英模人物以及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双拥厅介绍了蒙阴县走出山门,开展异地拥军,获得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的情况。
纪念馆有着一个个让人热泪盈眶的历史故事。“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的真实写照。馆内有一幅图下面标注着“敌人就在那里”几个字介绍的是孟良崮战役正激烈的时候一位老大娘不惧炮火来到阵地和华野某部施连长指出敌人在一粮店的团指挥所。

图为实践团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通讯员 张鳕 供图
实践团的第二站便是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烈士陵园。以大量历史材料、图表、照片和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日照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光辉的革命斗争。抗日烈士纪念塔是烈士陵园的核心纪念建筑,塔高12米,塔顶是一尊八路军战士戎装石刻雕像,手持步枪,遥望远方。满墙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震荡着实践队员的心灵,面对那些用鲜血铸就今日幸福中国的人们,我们肃然起敬。烈士陵园记录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记录了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日照革命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见证了日照革命的一段峥嵘岁月。缕缕清风,绚绚阳光,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灵魂的无尽哀思。

图为抗日烈士纪念塔 通讯员 张鳕 供图
如今硝烟散尽,只留下静静的墓园,充满历史的纪念馆。探寻红色革命遗迹,重温红色文化,聆听革命烈士在战火中浴血奋战,在我党遭遇挫折时仍坚定心中信仰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志向,要有不怕吃苦、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闯劲,要有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担当,扛起当代青年身上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团合照 通讯员 张鳕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