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六安“方言学习和红色调研”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六安市皖西博物馆参观有关皖西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历史记述、戏曲艺术等等。馆内除了陈列的文物还有相关历史事件详细的介绍,活动现场充满现代技术与古代艺术的碰撞。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中国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巧思。
安徽师大文学院赴六安实践团队参与了这一场关于艺术与工艺技术结合的盛宴,透过文物窥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角。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的引导带领下,同学们看到了制作精美的金钗,看到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出土发现的青铜器,看见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发展,以及不同朝代货币、计量单位的变化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人文历史发展的证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了解这些出土的文物后,同学们开始自发性引导其他游客按照朝代的更迭及文物的出土时间认识文物,将工作人员所说的关于文物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叙述给下一批游客,减轻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高质量地传播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皖西一代发展的历史。

“瑰宝飞旋扬四海,中华国粹韵悠扬。”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在陈列于各大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遗迹中,也存在于口口相传流传不朽的戏曲作品里。
在皖西博物馆指示标和馆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安徽师大文学院赴六安实践团队由手工业发展来到了戏曲传承,了解了在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流行着一种戏曲——庐剧。
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了庐剧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看到了许多经典的庐剧曲目,参观了部分庐剧演出时的戏服及饰品,再次领略了皖南地区文明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与此同时,除了参观馆内陈列的戏曲服装,将传统的艺曲文化记录下来以外,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还尝试了自己演唱戏曲,感受庐剧在演奏时咬字、吐息等等的变化,在短短两个小时的练习下,同学们学会了一小段庐剧并为游客们演唱,活动现场十分活跃,庐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深深结合起来。

历史是由文物见证的,是由人才构成的。在参观了皖南地区手工业制品和戏曲作品展示后,同学们来到了皖南地区群英荟萃的历史名人专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英雄和人才的成就永垂不朽,名留青史。在博物馆内,通过史实记载和后人雕塑塑造了一个个古老的六安人才的形象,生动明确地展现了这一片土地上的热血与奋斗。
为了使人物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同学们将皖西地区的人才及其历史意义一一记下,看到有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游客也会主动带孩子学习这些伟人的古诗词,帮助孩子们理解诗词的含义和当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在皖西涌现了的一代代为思想、政治、文学、军事等等奉献一生的名人永远为人称颂,让下一代也知道这些人才为六安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的力量。

在此次参观皖西博物馆的活动中,同学们感悟较深。在领略了这些历史遗迹文物及现存的地域文化后表示:希望能将皖西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创造推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