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东南大学医学院急救“创可贴”实践团团队成员,在2024暑期分别前往了江苏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进行实践,调研奔赴第一现场的人员对创伤急救的培训需求的同时,开展科普宣讲,并在江苏省内初步结合混合现实(MR)培训手段来开展创伤急救培训,提高院前创伤救治的效果,降低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
1)急救培训,惠及芸芸众生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道路交通事故中,2022年的受伤人数为263621人次,死亡人数为60676人次;火灾事故中,2022年共接报处置各类警情209.2万起,其中火灾82.5万起,死亡2053人、受伤2122人。由此可见,创伤急救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然而,尽管创伤的救治技术和设备在不断进步,但院前创伤的死亡率、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这有可能是因为许多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公安、消防人员等没有掌握院前创伤急救技术,处理不及时或不合理,导致创伤患者往往在送入医院进行救治之前就已经死亡或残疾。正因如此,团队成员希望通过此次“创”新守护,“贴”心急救实践项目,能够提升急救响应能力,创新培训模式,增加急救普及率,增强公众意识,建立急救培训长期合作机制。
2)调研访谈,培训亟需普及 经过精心组织的实践调研,团队已经成功收集了486份有效问卷并与对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采访。问卷的参与者构成丰富多样,其中84%为个人,16%为相关部门代表,且年龄层主要集中在18至55岁。
调研结果显示,在急救技能掌握方面,62.9%的参与者掌握止血技术,59.73%能够执行包扎术,反映了公众对急救技能的普遍重视和一定程度的掌握。而关于培训情况,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发现26.24%的部门经常组织创伤急救培训,56.56%的部门偶尔进行,而仍有17.19%的部门从未开展过相关培训。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仅有19.23%的调研人员对MR技术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而高达40.05%的人则完全不了解MR技术。这一数据清晰地显示出,MR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度仍然较低,广大公众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由此可见,市场对MR技术的推广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急救能力,我们有必要加强MR技术的普及和教育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并体验到这项技术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应关注那些持观望态度的人群,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成功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MR技术。
3)虚拟现实,创新助力医疗 在急救培训过程中,团队成员创新性使用MR眼镜与智能模型结合的设备为一线人员提供沉浸式的急救训练,增强其紧急应对能力。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急救培训产品利用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和互动性的急救培训体验。通过设备,学员可以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练习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系统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员及时纠正错误,并记录培训数据以便进行个性化调整和分析。
这种培训方法的优势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确保培训过程的安全无风险。MR急救培训产品不仅能节约成本,还便于在不同场合使用,适合医学院校、医院、应急管理部门等多种应用场景。通过这种创新的培训方式,急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为应对突发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4)返乡振兴,回馈家乡恩泽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针对“三农”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各团队成员纷纷前往自己所在家乡,因地制宜地对家乡民众进行专业地急救培训,帮助提高院前创伤救治的效果,降低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