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将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15日深入灌阳县三树村和东阳村腹地,开展细致的田野入户调查与实践,以艺术为笔、乡村为纸,将青春的激情与汗水挥洒在乡村田野上,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焕发新生机。
深入乡村访民情,共话产业新发展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感受乡村振兴步伐,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走进灌阳县三树村,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环境下三树村五谷粮食加工有限公司的经济效益,发展情况以及带来的就业岗位等,并针对三树村的产品包装与LOGO设计进行讨论,将自身学科优势投入乡村发展中,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15号当日,“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分成两个小组,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研与考察。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村民家中,团队成员积极认真倾听村民的心声,详细记录他们指出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建议。通过问卷收集到的数据,促进团成员对三树村大米加工厂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三树村大米加工厂,与负责人针对产品包装、LOGO设计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充分了解三树村大米加工厂的诉求,并挖掘三树村历史起源、自然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品牌文化内涵等,明确发展新道路,促进产业振兴新发展。
下午,实践团队去到东阳村,参观了东阳村黄关面条食品科技帮扶车间,这是新兴的乡村振兴产业集体经济的典型案例。黄关面条历史悠久,近年来,灌阳县注重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帮扶下,东阳村建成黄关面条加工厂,采用国内先进的全自动生产设备,年产量可达1000吨,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灌阳良好的生态、清澈的泉水、充足的光照,造就了黄关面条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形成独具特色的天然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学院将自身学科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东阳村量身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村徽和黄关清水面商标。黄关清水面商标的推出,不仅是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提升,更有助于拓宽黄关清水面的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艺术学院与东阳村村委共同举办东阳村村徽与黄关清水面商标揭牌仪式,标志着东阳村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校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艺绘三树新风貌,力促乡村展宏图 团队成员在入户调研、与负责人对话中总结到:三树村大米加工厂发展面临品牌形象不够强,市场竞争力小,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大米加工厂负责人积极商讨,决定创新发展三树村村徽与大米加工厂LOGO,以此增加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促进三树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踏遍乡野每一隅,我们不仅领略了青山绿水的自然韵致,更深刻感受到那份淳厚而顽强的乡村精神。吾辈青年,肩扛时代重任,心怀远大理想,将自我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誓以青春之我,践行初心之诺,勇立中国式现代化潮头,执笔挥洒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携手共绘一幅幅绚烂多彩、繁荣兴旺的乡村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