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陶花开之朱顶红
发布时间:2024-12-06
阅读: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周而慷和南京晓庄学院有着不解之缘:包括他在内,全家有7人毕业或者曾就职于晓庄。注定和教师这份职业打交道的周而慷,34年前做了个毅然的决定:放弃在其他学校任教的机会,加入南京市聋人学校,走向特殊教育这条道路。这条路,一走就到今天。在全国第38个教师节来临前夕,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南京市师德标兵、扎根在特殊教育岗位34年的一线语文教师。
特殊教育情结,源于儿时伙伴
为何决定从事特殊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下子把周而慷的思路拉回到了34年前。"我是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1986级中文系的。毕业时,我可以选择到名校当老师,恰巧遇到聋人学校需要教师……"得到这个消息后,他毅然下了报到通知。"我中学时,有个邻居的好朋友是个聋人,那时他在聋校读书,每次上学路上,我都会碰到他。我往往通过手势、唇读方式,就能达到和他自然交往的状态,因而我感觉和聋人之间毫无隔阂,只是换种方式接触交流罢了。或许这个缘故,我对特殊教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煞有介事事不成,从备课转变为备学生
正式工作后,周而慷方知这份工作的伟大之处。作为80年代的大学生,他满以为凭借自己专业所学,教聋人学校的孩子们绰绰有余。但刚到班里上语文课时,他就发现根本教不下去。他把这段经历称之"煞有介事事不成":"因为我们师生间的言语体系和思维模式不一样。我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但讲台下的孩子们只是怔怔地看着,并没有其它反应。很多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对这些孩子而言却是盲区。"
1996年,周而慷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课程班时,才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老教授们那里,我意识到备课备学生的真谛:一名好老师,要想教好学生,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立足学生情况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备课。"此后,周而慷只要拿到一篇文章,都会从头到尾连读5遍。每次读完后,他在分析语句停顿、理解点的同时还会思考:学生会不会不理解?学生会读破句的地方在哪?这些读破句的地方往往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布置学生练习作业前,他都会自己先做一遍。如果很快能做出来的题目,他就划出来给学生做;如果需要思考2-3遍的题目,他就分解或修改成难度低些的题目。在批改作文时,他会关注学生表意是否清晰,看学生作文中语句是否通顺,事情描述是否清晰,而不是追求文章结构、用词新颖等。他带领学生们阅读,哪怕进度再慢,但他也坚持带着孩子们每天读两段,第二天复述,实现积累。课余,他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说话、聊天,锻炼他们完整顺畅表达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周而慷练就了通过学生唇形、开口程度判断学生发音的本领。34年来,他教的学生中,不少顺利地考上了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有的学生还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研究生;有的和他一样,毕业后来到特殊教育岗位,成为了一名老师
劳而无功功自在,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老师
在南京市聋人学校从教34年来,周而慷连续当过14年班主任;送走过6届高三毕业班学生。和他的大学同班同学比起来,周而慷没有太多光鲜夺目的称号、荣誉,但他却甘之若饴,并笑言"劳而无功功自在"。
他是百名聋人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我们是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几乎全体住校,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有些外地来读书的孩子们才入学,不习惯南京。有时候凌晨2:00,还有孩子想家睡不着。记得2002,我当班主任那会儿,接到生活老师电话后,我就骑车去学校陪孩子。"现在相对而言,学生们排解孤独的渠道多了。"尽管周老师不当班主任了,但他每天的手机短信、微信、QQ的"滴滴声"还会此起彼伏,到深夜12:00响个不停是常态。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周老师刚起床,他的手机里"叮叮咚咚"的声音响个不停:"爸爸过年好!""爸爸过年好!"……不知所以的女儿"吃醋"地问周老师:"爸爸,是不是发错消息了,怎么这么多人喊你爸爸?"不知从何时起,周老师就成了学生口中的爸爸,直到今天。
他是深入聋人孩子心里的好老师。"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到高三,中间还有个高中预科,共设置13个年级。几乎每个年级的孩子,我都教过。"哪怕再调皮的孩子,到了周而慷老师那里,也能变得专注起来。周老师印象中,学校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开始入校时上课坐不住。因为他影响课堂纪律,导致语文老师的课都无法上下去。得知情况后,每到语文课,周老师就把小男孩带到办公室,并和孩子约定:只要坐满规定的时间,就可以玩会儿手机。有时候,周老师还会布置些任务给孩子,以此锻炼孩子的关注力和耐心。渐渐地,小男孩养成了坐得住的习惯,重新回到了语文课堂。此后,这个孩子和周而慷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天放学,他一定要找到周老师,和他说声"再见"。
这样的例子不枚胜举。"教育就得蹲下来,学会从情感上换位思考。老师认同孩子,孩子也会接纳老师。"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从业者,周老师更加深有感触,"特殊教育者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都说事半功倍,而我们往往再努力,连事倍功半都实现不了。即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我们也不能收获社会面上所谓的成就感。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通过耐心和策略,让更多普通聋人孩子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整体推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价值。"
作者: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人物推荐
- 行知路上陶花开之朱顶红
-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周而慷和南京晓庄学院有着不解之缘:包括他在内,全家有7人毕业或者曾就职于晓庄。
- 校园人物 12-06
- 从晓庄出发,迈向高位人生成长之路
- 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1994届理科班是个人才辈出的班级:这里走出了数位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 校园人物 12-06
- 毕生追求行知教育
- 近日,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揭晓,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申报项目“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被评为特等奖。
- 校园人物 12-05
- 用美术来教育学生的人
- 南京市四方小学副校长周航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1982级美术班前,没有接受过一天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
- 校园人物 12-05
- “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的践行者
- 他是首届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南京市名校长,先后在七所学校任教;他管理业绩突出,曾获得过两届陶行知奖和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
- 校园人物 12-05
- 一路研究,一路生花
- 读书时代,他被老师评价为是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真正学历史的学生。工作第一年,他就获得了江苏省历史教育专业类论文一等奖
- 校园人物 12-05
- 用整个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 1985级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杰出校友肖全胜是南京市名校长,也是南京市栖霞区唯一的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带头人。
- 校园人物 12-04
- 向着“高平宽厚”的远方不断前行
- 南京市师范学校(后并入南京晓庄学院)1990届杰出校友王祥连毕业后从教24年,他成为南京市溧水区小学界第一位特级教师
- 校园人物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