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丰富白马乡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和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7月11日,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青年马克思学会赴广安区“载忽微星梦,舵医驰白马”乡村振兴促进队在民兴社区为留守儿童带来剪纸技术科普。使大家更好地感受到剪纸的艺术魅力,更拉近了乡村青少年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白马乡青少年不断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剪纸艺术作为-种民间美工,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物质与情神的需要而源起的。流行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相媲关。从南国边疆到西北大漠,从云贵少数民族的村寨到东郊海滨的渔家,到处都有剪纸创作活动。剪纸作为劳动者的造型艺术,寄托劳动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抒发着生产者的喜怒哀乐。它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等民事活动,用于点缀于喜庆什器上,或饰于门窗壁间,或粘贴于彩鸢纸扎中,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总之剪纸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美化装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剪纸的题材与内容极为丰富,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虫鱼花鸟,包罗万象,围绕着祈福求祥与花好月圆的美好愿望,展开主题创作,非常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表达深刻的.寓意,如鸡谐音为“吉”,羊谐音为“祥”;鹿谐音为“禄”,如意与花瓶剪在一起,寓意平(瓶)剪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它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蕴含着崇高的道德价值,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向居民展示文明的剪纸文化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友情融合,让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

活动中,实践成员给大家介绍传统剪纸艺术的由来,讲解剪纸工具、种类、剪纸的方法及应注意的技巧。在实践环节,实践成员用一张红纸给他们示范如何折、叠、剪,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一幅幅略显稚嫩而又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呈现了出来。学生们在实践队员们的带领下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剪纸时手脑并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每剪出一副作品,既有成就感又有愉快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大学生来乡村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这对我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很有好处。”杨书记高兴地说。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你说我猜默契考验”“趣味剪纸”“我的作品展”。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帮忙,互相指导,好不热闹,一朵朵好看的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兔子活跃在纸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非遗剪纸进乡村活动的举办,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还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广安白马乡的学生表示:“通过何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仅了解了传统剪纸艺术文化,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
此次剪纸活动,不仅使白马乡留守儿童更好地感受到剪纸的艺术魅力,更拉近了乡村学生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白马乡青少年不断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挥好非遗传承一作用,引导孩子们走进非遗、认识非遗,让剪纸在乡村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