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为进一步学习红旗渠精神,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赓续红色血脉,红旗渠精神”宣讲团走进红旗渠故地,来到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对红旗渠特等模范张买江老人进行了采访。
(图为宣讲团成员们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参观,并与张买江爷爷交流讨论)
采访内容
张买江爷爷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向我们介绍了“三代修渠”的故事。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修渠工,担任过林州市桂林镇南山村施工排排长,石匠活儿和铁匠活儿都出类拔萃。然而,在1960年5月13日晚工作结束通知工友躲炮而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12岁的张买江,身为家中长子,承担起和母亲每天到离家5公里之外挑水的日常劳动,“水贵如油”的日子让这个家庭更显艰难。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母亲便将张买江送到修渠工地,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成为了一名修渠者。在熟悉工作后,张买江在工地看护炸药,还管开山爆破,“15岁时,我打炮眼,左胳膊被铁锤砸骨折,那会儿年龄小,伤口钻心疼但也好得快,一星期就能干轻活了。”张买江回忆说,天不亮开工,星星出来才结束工作是常态。干活和摸索中,他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技术,并成为民工中的技术骨干。修渠十年,张买江老人在渠上工作了整整九年,这份坚守,让我们纷纷动容。
在向我们叙述了自己修渠的历程后,张买江也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提出了期盼。他着重向我们强调了要磨砺自我,不怕吃苦。张买江讲到:“年轻人重要的就是敢吃苦,肯吃苦,坚持艰苦奋斗,才是真正践行了红旗渠精神”。
张买江爷爷的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一家三代传承红旗渠精神,张买江接过父亲的担子,又将精神成果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如今,老人的儿子张学义在林州合涧渠管所工作,加入到管渠护渠的队伍之中。红旗渠精神得以传承,这与张买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红旗渠精神的身体力行传播是分不开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老一辈修渠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心为党的理想信念。张买江爷爷与我们交谈甚欢,在采访结束后,我们与老人进行了合照留念。
(图为宣讲团成员对张买江爷爷进行采访,张爷爷耐心讲述)
对答节选
Q:您为何12岁就投入到红旗渠修筑过程中成为“年龄最小的修渠人”呢?
A:我的父亲张运仁是修渠工,在红旗渠刚开始修筑时就在一线工作,但是在1960年工作结束时,他通知工友躲炮而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了。
“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了。”次年一开工,母亲便将我送到修渠工地,从此我开启了修渠之路。
采访的同学听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12岁的儿童对于亲人的离别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知道一定要完成母亲的嘱托!
Q: 您对自己的儿子是怎么进行教育的呢?您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希冀和期待?
A: 我经常会对儿子说,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为老百姓办事。我的儿子现在在合涧渠管所工作,我常告诉他,要不忘初心,工作不要单纯坐办公室,要身体力行,做一线护渠人,用红旗渠精神鞭策自我。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你们要肯吃苦,敢吃苦,传承红旗渠精神,重要的是艰苦奋斗。同时一定要把党放在心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做合格的大学生。
(图为张买江爷爷同团队成员的合照)
访谈感悟
五十多年过去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题词已成为红旗渠一道独特的风景。74岁的张买江说,“红旗渠精神的本源还是为人民服务,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年轻人要善于动脑,为党、为群众服务,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张买江爷爷的话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我们心中播种下了红旗渠精神的种子。
我们要学习红旗渠精神,砥砺奋进,艰苦奋斗。林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人间天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正如总书记所说过的那样,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是无比广阔的,实现梦想的前景是无比光明的。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脚踏实地,砥砺自我,做实事,做真事,传承好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