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学子三下乡——共建绿色家园,促生态文明助力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尽青年之力,实践考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建绿色家园。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超能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张舒扬)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探索,深入调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直面问题、瞄准重点、精准施策,助力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四通镇位于淮阳区东北25公里,两市(周口、商丘)四县区(淮阳、鹿邑、太康、柘城)交界处,为淮阳区北大门,东与鹿邑县辛集镇毗邻、东南接淮阳区黄集乡、南邻淮阳区临蔡镇、西连太康县张集乡、北与柘城县安平镇接壤,人民政府驻镇区长江路1号。商南、盐洛两条高速穿境而过,且均在镇区1.5公里处设有出口。“G311”国道、“S206”省道在镇区交汇,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日均车流量15000辆次,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全镇下辖28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212个村民组,耕地面积6.26万亩。总人口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13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千米,南北8千米,总面积67.88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5.6平方公里,镇区主要街道有长江路、黄河路、泰山路、经济路、改革路等主要街道18条,沿街商户门面近2200家,专业集贸市场11个,是淮阳区东北部物流、家电、机电、建筑建材、车辆、家具交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社会商品年销售额14亿元。境内主要河流有黑茨河、李贯河、小飘河和民兵河四条河流。
实地考察.暑假期间,实践员积极响应大学生实践活动,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展开实地考察。提前了解当地环境之后,选择去往黑茨河和李贯河进行实践调查。实践员发现,黑茨河有一半已经干涸,杂草丛生,有许多鸭子在此觅食,另外一半河面上长着蓝藻。李贯河则是长满了各种水草,下到河边往里走,还有芦苇和生长在水中的树。随后,在李贯河旁边的村里,还找到了一小块地下水,村民经常取地下水来浇灌田地。
走访街道.经走访,实践员发现乡镇街道上很少有垃圾桶,黑茨河附近的村庄都把垃圾桶集中到桥边,但是很少人来处理垃圾桶,也很少有人会将垃圾丢入垃圾桶。由于垃圾桶数量少和没有人来收垃圾,乡镇的村民都是将垃圾直接焚烧,造成空气污染,更甚者,直接将垃圾扔到路边地里,造成土地污染。
深入调研.对于垃圾,目前由于垃圾处理水平和技术的限制,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所以很多垃圾就会占用大面积土地,影响工农业生产,破坏地表植被,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导致粮食减产,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一些固体废弃物垃圾填埋后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活力;另一些固体废弃物在风和水流等外力的作用下汇入河流会污染水源,造成农村淡水资源的短缺。此外,垃圾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污染空气;农村垃圾中持久性的有机污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弃物进入水体或者深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固体废弃物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甚至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滋生,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威胁村民的健康。

对于河流水污染,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和人为的污染、人为的污染源主要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等。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实大部分是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体。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秸秆腐烂等污染、随水土流失和农田退水进入水体。增加了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总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四通镇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还是存在乡村农村对生态文明环境不重视的通病、痛点。对于垃圾处理和河流水污染的处理无作为,治理无力。
农村垃圾处理现状与问题:(1)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2)处理随意简单致使环境污染严重,占用土地损害地表,污染土壤、水体、大气,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3)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差;(4)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河流水污染现状是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如氮、磷等,促进蓝藻的生长和繁殖。但同时,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利用芦苇的强修复能力即芦苇的叶、茎、根状块有通气组织,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总氧、总氮,对总磷也有明显吸收效果,它植株中含有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有很强的化感作用,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1)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系,加大面污染防治力度,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坚持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分工负责、政府责任制"为指导原则、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统筹运作,逐步建立"水环境质量一排污总量一污染治理项目一污染治理投资"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流域内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运用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水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在流域内组织实施陆地生态农业项目、岸边生态防护林隔离带工程、湿地缓冲带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等面源污染控制项目,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渔业养殖行为、实现清洁养殖、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流域机构要按照《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赋予的职责、通过定期监测主要跨省河流的省界水质,对各省的出境水质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监测流域内城镇入河排污量、对各省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
(2)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管理体系,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着力研究垃圾污染防治和处理技术,推广合适的处理方法,加强分类收集处理宣传力度,对村民进行科普教育。建立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填补农村垃圾处理监管法律上的空白,各乡镇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我国部分农村已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进行管理。首先,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收集,提取可回收资源,其他垃圾根据理化性质进行分类处理;然后,以村为单位将垃圾运输至乡镇垃圾中转站贮存;最后,乡镇环卫部门负责将垃圾集中运输至县级垃圾处理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可以大大降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量,延长了填埋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对土壤的污染。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管理体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有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建议中央政府主导,省、市两级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标准;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强垃圾填埋及焚烧的预处理,通过分选、破碎、压实等手段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容积,完善填埋、堆肥、焚烧3种基本垃圾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推出各种垃圾综合处理方案的系统规划决策模式或模型;各地区应该在村内加强分类收集处理宣传力度,对村民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引导村民源头分类,将可回收资源自行整理变卖,其他垃圾分类处理,选择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五、感悟总结本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不可逆,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对于生态具有深刻的影响,应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