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省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自古以来,洪涝灾害就一直困扰着中原地区,我国也规定划分了众多蓄滞洪区。近日,位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迎来了一支东南大学的社会实践小组。该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们满怀着对蓄洪区人民的赞美与敬佩之情,在王家坝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与走访活动。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知晓王家坝人民做出的奉献、更好的弘扬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闸,全称为淮河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地处河南与安徽两省三县三河交汇处。淮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位于三河交界的王家坝闸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也因此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于建国初期竣工,于2003年翻新重建,期间12年开闸泄洪15次,将75亿立方狂澜尽收蒙洼,上保河南下保江苏,千里淮河每每转危为安,正所谓吞洪王家坝,沿淮人民享泰达,此闸功莫大焉。

社会实践小组首先来到了壮观的王家坝闸,进行拍摄和参观。接着他们走进群众,和当地的人民群众聊家常,了解亲身经历过泄洪的人民的感受。老人们说,每次水灾,王家坝都会开闸泄洪,看着那些搬家的房子被淹没,由衷的心里难受。又何尝不是呢,那不仅仅是一个房子,那更是他们的家,家被淹没,举家搬离,少了些安定,少了些安全,多了些不安,多了些漂泊。王家坝开闸泄洪,保的是上游的河南,保的是下游的江苏。从大局来看,这样的取舍是最佳选择,但每每家园变为汪洋又怎么不会心痛难过。但王家坝人民用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全。据统计,2000多人连夜转移,很多人的养殖种植及生产物资都需要转移。有人赶着牲畜连夜撤离,有人在田里抢收庄稼,能搬走的都搬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发大水等于倾家荡产,提前撤离意味着少一些损失。家园变河泽,良田变汪洋之时,约30米高、面积大大小小的庄台便成了这里百姓生活的天与地。这些庄台逃不开洪水肆虐的命运,可是却逃开了与苦难并肩的不幸过去。即使明知道有颗粒无收的可能,但这里的良田没有荒废,当地百姓也没有怨言,他们依然用勤劳和智慧,向着幸福生活打拼,几代人的奉献、坚守、不屈与乐观,凝成了“王家坝精神”。正如总理所言,“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一早,社会实践小组参观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是一座展示王家坝抗洪事迹和精神的重要场所。首先,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图片展示了王家坝抗洪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实践小组了解到,王家坝是中国抗洪的重要战场,历经多次洪灾,通过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和英勇奋斗,成功保护了数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让小组成员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和勇敢。其次,纪念馆展示了许多抗洪英雄的事迹和形象。他们是普通人中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守护着家园和人民的安全。一位小组成员在参观后颇有感慨,他说:“参观纪念馆让我认识到抗洪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挑战。纪念馆通过展示抗洪的历史和成就,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为保护家园和人民的安全而努力。”温家宝总理概括的“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已被阜阳市确立为“城市精神”,这不仅是对安徽阜阳王家坝,同时也是对安徽省,对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一种伟大精神的科学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泄洪后考察王家坝闸时说:“我十分牵挂灾区群众,这次专程来看望乡亲们,看到大家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就放心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国家规定,尽快将相关补偿款落实到位,并出台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于是,社会实践小组采访了当地的几位干部,了解王家坝开闸泄洪对百姓生活经济的影响、后续如何慢慢恢复以及王家坝的未来发展规划的问题。

通过采访,实践小组了解到泄洪对百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田损失:洪水泛滥可能导致农田受损,农作物被淹没或冲走,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农田损失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来源,可能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房屋破坏:洪水泛滥可能导致房屋被淹没或倒塌,给居民带来财产损失。房屋破坏会导致居民需要重新修建或购买房屋,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商业损失:洪水泛滥可能导致商业区被淹没,商铺被损坏或关闭,给商家带来经济损失。商业损失会导致商家的收入减少,可能导致商家倒闭或裁员,增加失业人口。交通中断:洪水泛滥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被损坏或中断,给交通运输带来困难。交通中断会导致货物运输受阻,可能导致物价上涨或供应短缺,给居民带来经济压力。在濛洼蓄洪区之内,约有二十万名群众。当地多数群众居住在庄台或保庄圩之内,不会受到泄洪影响,但是仍有4个乡镇2048人会受到影响。说到濛洼,人们都会将其与“奉献”二字相连。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濛洼蓄洪区的人民就会用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意义。几代人的奉献、坚守、不屈与乐观,凝成了“王家坝精神”。
而有关泄洪后经济生活的恢复问题,在采访中,当地干部提到,每次泄洪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泄洪前提前部署人员撤离、物资转移、医疗救助等相关问题,撤离通知挨家挨户提前告知;泄洪时,派人民解放军把守,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泄洪后,落实相关补偿款等政策,帮助农民群众尽快恢复耕作,同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鼓励当地百姓种植水作物,这也使得王家坝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生活生产模式逐渐出现了差异。其中一位干部说道:“说句心里话,王家坝这个地方的发展多亏了政府,不靠政府根本发展不起来。”这是百姓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写照。

王家坝,一个淮河汛期使用频率最高的地理名词;一个为淮河安澜必须开闸泄洪的蓄水洪区;一个虽频遭灾难却始终奋发向上的精神坐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实地考察王家坝人民的生活日常,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抗洪经历,感受舍小家为大家,舍一隅而顾全局的王家坝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主动去发掘、传承包括王家坝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弘扬,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