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穿在身上的历史,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旅发展新亮点

作者:周瑶 孙子涵 任熊印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2023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为探索黔东南地区非遗苗绣传承与发展现状,深切认知非遗在当代的多维度价值,领悟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新思路,7月18日,中国海洋大学“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旅发展调研队”前往贵州省台江苗族刺绣博物馆进行调研活动。

博物馆讲解员熊艳为调研队详细介绍了苗绣的历史文化意蕴、非遗抢救推广经验与政府扶持政策等,启发调研队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缝线中的传承之魂
博物馆分为文昌宫和莲花书院两个展区,分别展出了当地苗族九个支系的服饰成衣和贵州苗族各类刺绣技法以及纺、织、染等器材实物。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调研队了解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苗歌是口口相传的文化,苗绣就是穿在身上的历史。”苗绣中的图案多来自于古老的苗族传说:蝴蝶形花纹是苗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蝴蝶妈妈,她飞到水中与气泡恋爱生蛋,孵化出了苗族祖先姜央等十二兄弟;修狃在苗绣中的形象近似麒麟,在苗家人心里是搬山平地、开辟人类居住地的吉祥物。

“让更多人意识到苗绣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这是做好非遗传承的第一步。”几十年前,国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尚未成熟,众多珍贵绣品散落民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刺绣技艺传承也面临着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的问题。博物馆成立后,馆员们在台江县内走村串寨双管齐下,一边挖掘当地的苗绣珍品,一边向群众宣传非遗保护工作,促进了台江苗绣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进程。

数字化拓展,传承新风华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宣传事半功倍。”近年来为迎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博物馆着力优化宣传方式,借数字化助力非遗“活”起来、“火”下去。在参观期间,调研队体验了展厅中的互动触摸屏、全息投影等若干多媒体设备,这些均是博物馆改造升级后的“新装备”。讲解员告诉调研队,数字化的应用优化了体验感与参与度,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除此之外,博物馆定期开展线上苗绣直播教学活动,减少了苗绣宣传所受的时空限制,极大丰富了宣传受众。

实现文化振兴、产业兴旺,人才是关键。讲解员告诉调研队,传承人创造、承载着苗绣的精湛技艺与传统文化脉络,是非遗系统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当地政府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在博物馆和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涌现出一批苗绣记忆传承村、传承馆、工坊和苗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绣不再局限于师徒之间或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方式,国培、省培、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等项目活动在扩大苗绣传承人数量与提高苗绣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

非遗融入新生活,传统与时尚共舞!
 
苗绣的保护与传承历程为其他非遗技艺的发展指出了思路,苗绣发展取得的成果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努力,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引领和全社会的关注。如今,苗绣早已打破了“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未来,产业化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使用是非遗传承最好的方式”,如何打破文化边界、推动文化与市场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同时让文化产品走入更多家庭,促进当地增收,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非遗在新时代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秘诀。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09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携手共进,筑梦同行
  • 携手共进,筑梦同行
  • 南京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为汲取扶贫经验,前往南京市六合区赵坝村进行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 大学社会实践 08-09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子“三下乡”:青春心
  • 安徽学子三下乡:深入歙县社区“孝女”村庄,广泛
  • 青春助力,促进振兴
  • 寻泱泱齐风,探陶琉文化
  • 寻泱泱齐风,探陶琉文化
  • 为找寻淄博爆火的原因,并且探索让淄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生组成的琉淄之星实践队于7月30日前往淄博开始了
  • 大学社会实践 08-09
  • 从低碳视角出发,探讨乡村绿色转型之路-致远实践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致远实践队生态调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