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耘耘”众生与千古江山调研团社会实践调研——邯郸磁州窑的人地故事

作者:王依桐、葛洁 来源:山东大学
除了成语,“磁州窑”也是邯郸一大名片,山东大学“耘耘”众生与千古江山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王依桐于8月8日再次前往邯郸市博物馆参观磁州窑展区。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产物的特点将反映时代真实的生活图景、人地关系,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此次参观,便是为了搜集磁州窑遗址相关数据,为后期人地关系的分析做准备。邯郸市博物馆磁州窑展区同样分为4个部分,分别从起源、特点、各朝发展历程、制作过程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对磁州窑进行了介绍。

开篇序章——精美厚重的青瓷

据记载,磁州窑出现在北朝时期,此时邺城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使得邺城西郊的漳滏流域开始生产瓷器,产生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这些青瓷胎体有粗有细,釉色青灰或青黄,半数口部有化妆土,器物厚重而精美。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历史巅峰——白与黑的竞演

在此部分中,我基本了解了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从北宋的名窑林立,到金代的磁州窑系集大成,再到元代窑器因为形式美观多样而成为皇家官府烧造的贡瓷及远销海外的商品。期间,解说员详细介绍了一个人行侧卧姿势的瓷器,它的一只鞋被人为敲掉。“鞋”谐音为“邪”,去鞋有“去邪”之意,可见,窑器体现了古人对好运平安的向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

北方瓷都——生机勃勃的彭城窑

我们都知道,磁州窑经过多年的发展,最大的用途便是服务于民众,也就是所说的民窑。陈列的瓷器多用于日常生活,例如花瓶、枕头、酒缸(还有发酵腌菜的功能)这类。然而,无论是花瓶还是枕头,瓷器上面除了布满当代流行的花纹样式,还有诗词歌赋,不难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闲情雅致及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逼真的烧窑工具石雕,广角投影的制窑过程,精美的瓷器陈列,可谓是场视觉盛宴!

 

推陈出新——青花五彩瓷的兴盛

明清时期陈列的瓷器外观上肉眼可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色彩鲜艳了起来。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新政,采取振兴实业、奖励工商等系列新措施,及当时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人们思想的变化,对彭城制瓷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瓷业改良的进行,彭城窑从胎质、釉色、装饰及成型、烧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改进。,此后,传统的工艺技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为磁州窑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参观,不仅增长了许多有关磁州窑的知识,也发现了邯郸这座古城更多的历史魅力。希望可以通过发掘、保护、研究更多的历史文物来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价值同时为当今人地应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答案。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传温暖力量,振乡村文化
  • “爱在武乡,初识幸缘”
  • 为了给大山武校里的孩子们点燃渴望知识和爱的火把,以优秀的文化教育和真情的陪伴温暖他们的暑期生活。2023年7月16号,安阳师范学院“
  • 大学社会实践 08-11
  • “爱在武乡,教育传承”
  • “爱在武乡,教育传承”
    为了给大山武校里的孩子们点燃渴望知识和爱的火把,以优秀的文化教育和真情的陪伴温暖他们的暑期生
  • 大学社会实践 08-11
  • 科教普法同行,守护美好生灵
  • 营养助振兴,健康乡村行——西农学子三下乡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