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进入新时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纳入国家发展大纲,成为主流意识。党中央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18亿亩耕地红线务必坚守。然而,随着现代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需求呈现飞跃式增长。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质量饮食供应,成为时代所面临的挑战。2024年1月12日至1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深入山海天景区、张家台码头、保利广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考察。
此次调研,实践队紧紧抓住日照市作为沿海城市所具有的较为特殊的饮食结构——水产品饮食(水产品包括淡水和海水),去到保利广场等地深入消费群体、去到张家台码头等地深入市场供给,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日照市居民蓝色食物调研活动。
识实践主题 解实践意义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引起学界关注。身为地理与旅游专业对口的青年大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对海洋食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国家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全民高质饮食成为肩上之责。实践队于2024年寒假离开校园,深入日照人民群众、跨入日照水货市场,在山东省日照市开启了对“蓝色食物”全方面调查,重点研究沿海居民蓝色食物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揭示海洋食物资源对沿海居民食物消费、国民健康饮食、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等话题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主题解读与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迪迪 供图
举大食物观 行健康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对食物的需求正在由过去的“吃得饱”转向“吃得好”。面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观的显著变化,为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将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强调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日照市作为沿海城市,充分发挥水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消费。实践队走进日照生活,发现了许多关于这座城市特有的“蓝色魅力”。海岸边随处可见赶海拾贝的居民,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赶海者都是将赶海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空闲之余来到海边拾些海虹、花蛤,回家进行简单烹饪;走进日照生活,城市中遍布水产品市场,各类海鲜、河鲜不仅限于超市货架与市场摊位中,独特的码头市场陈列着刚刚捕抓上来的新鲜水货,海岸边的个体摊位也屡见不鲜;走进日照生活,通过与日照本地居民的访谈交流,发现作为沿海居民的日照人对水产品有着独特的感情依赖,大多数日照居民海鲜食用频率高达每周3—4次,并且对家门口就有海鲜买的地理优势引以为豪。
实践中,日照市展现出的居民饮食结构中特有的“蓝色食品”下蕴含的是新时代大食物观的魅力,餐桌上各式各样的水产品不仅丰富了饮食品类,更成为除传统牛羊肉奶蛋外的第二种蛋白质来源,为居民均衡健康饮食保驾护航。
图为实践地点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饮蓝色食物 促全面发展“蓝色食物”是指在淡水和海洋环境中捕获或养殖的水生动物、植物或藻类中提取的食物,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食物来源,据粗略统计全球有有2200多种野生蓝色食物,600多种人工养殖的蓝色食物。
通过前期背景调查与了解,实践队较为系统地了解到蓝色食物不仅具有预防癌症、促进发育、保护视力、降低心脏病风险等食用营养价值,还是高性能、环境友好的食品,可以减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压力,为可持续食物发展提供机会。但通过实践中对日照居民食用蓝色食物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日照居民并不是在注重饮食均衡与营养价值的情况下食用水产品,对蓝色食物的环境保护价值也知之甚少,更不会出于资源保护而食用蓝色食物,食用水产品对其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沿海居民的无意识消费。但值得注意的是,实践队通过调查发现日照居民中年及以上年龄人群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老年病”发病率较低,大多数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身体硬朗,而其作为“老日照人”对蓝色食物的感情依赖也比年轻人更强,日常饮食中水产品占比也稍高于相对年轻的日照居民,实践队队员们认为或许这就是食用蓝色食品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为实践队员与日照居民进行交流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昌远 供图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借日照之地初步了解了沿海居民对于蓝色食品的消费、摄入情况与对蓝色食物的认知程度,用双脚走进海岸、用双眼观察生活,认识到蓝色食物对沿海居民的特殊意义,也意识到蓝色食物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实践队员们将山东省内不同沿海城市,寻找各城市共性,为国家践行大食物观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