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环境助力农村发展,生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李怡峥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属于关键环节。为全面了解乡村在宜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实践队于2024年1月20日走进烟台市招远市闫家沟村,围绕村内卫生和生态保护情况开展实地考察。)
智能垃圾分类处理,致力生态韧性提高
当实践队员走进闫家沟村,坐落于核心区域的智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率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在当地居民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得知,收集站是由政府委员会与环卫部门合作配备,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清运,为村民提供了一套便利的垃圾分类服务。站内配置有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贴有明确的分类标识,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等。村民可以根据垃圾分类收集站上的垃圾投放指引进行垃圾分类,贴心的指引标签,方便了村民辨识投放。此外,村内还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旁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栏以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巧。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在站点设置的垃圾分类咨询台为村民提供有关垃圾分类方面的指导与帮助。社区内建立的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环节的建设。
实践队员通过进一步的采访调查得知,当地村民大力支持新设立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垃圾分类收集站的设立一方面响应了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另一方面更好地保护了乡村环境,有助于政府和村民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受访村民刘奶奶表示,在建设垃圾分类站前,大家的垃圾只能扔在几个小小的垃圾桶里,有时候没有及时清理,垃圾桶周围就会出现“垃圾山”的现象,如果在夏天,气味特别难闻还有苍蝇满天飞。“之前村内里都是统一的绿色环保垃圾桶,大家产生的垃圾都堆放在一起,但是现在变成了这种多类型的垃圾分类回收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就可以根据类型扔到相对应的垃圾桶中了。”在与村民的对话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乡村的政策带动与宣传引领下,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村民们也深刻意识到了垃圾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垃圾分类是第一步。垃圾分类站的建立,让垃圾有了“归宿”,从而使整个乡村环境看上去更加干净整洁,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了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感。
无害产品赋能农业兴旺,内外兼修共建绿色乡村
闫家沟村是招远市“蔬菜优质高效示范区”,主要农作物有红颜草莓、樱桃番茄和苹果等。该示范区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引进多项农业种植管理新技术,如:病虫害绿色防空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等。同时,当地村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拉横幅、入户宣讲等方式,鼓励村民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倡导用绿色无害的方式,达到农业有机发展。实践队员通过走访发现村内的农业生产有大棚种植和林果种植两种,还在村民闫大爷的介绍下得知,无论是大棚种植还是林果种植,村民们都采用绿色无害的农业管理方式。从农作物的种植到施肥再到收获,村民们都是亲力亲为,摒弃落后且有害的生产管理方式,引进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严格遵循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新型绿肥的使用最大化地降低了耕地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污染,促进了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闫家沟村打造无害农产品的品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药和化肥使用率的减少,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活性,也为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和美乡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让生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宜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舒适的基础,而建设宜居环境也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切身走进乡村,与村民们深入交流,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当代青年学子的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构建宜居乡村,尽绵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1-2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奏响乡风文明强音,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 为进一步了解当今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探究乡村文化韧性的发展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实践队于2
- 大学社会实践 01-21
- 赏味人间烟火气,道是平常不平凡
- 1月16日,集美大学“拾遗臻艺 匠造芳华”实践队为了了解泉州先民追求本味的初心,寻迹历史与现代交织、东西文化碰撞激发的人文积淀,到
- 大学社会实践 01-21
- 学习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 为宣传沂蒙红色故事,弘扬爱党爱国精神,2024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文化大美,今人共守”实践队成员来到孟良崮战役
- 大学社会实践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