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战场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奔赴前线、积极奋战,与此同时,沂蒙山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沂蒙红嫂。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革命红嫂王换于的事迹。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抚养了42名将士和烈士的后代。王换于曾说:“八路军的孩子就是他们的根,咱们就算是豁上命,也要给他们留住根。”在那个国家战乱、家庭离散的年代,人人自危,自己活命尚为艰难,谁又顾得上别人呢?扪心自问,我们又能否能像王换于等红嫂们一样,将自己的骨肉“弃置一旁”,尽己所能地保护、抚养着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呢?条件艰苦,物资有限,无可奈何地在自己的孩子与八路军的孩子之间进行取舍选择,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纠结挣扎啊。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总要有人去守护八路军的孩子们,就像他们义无反顾地去战场上守护我们一样。无数的沂蒙红嫂们,她们以自己的身躯迸发出蓬勃的力量。军民心心相映,筑起抗战的长城。如果当年没有红嫂们,祖国没有千千万万个她们,就没有如今的我们,没有如今的国泰民安。
沂蒙山是英雄的山,抗日的军民在崮顶把烽火点燃;沂蒙山是母亲的山,沂蒙红嫂身影在这里奉献。跨越时间长河,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逝去、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但青山仍在,记忆仍存。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而这也正是沂蒙红嫂纪念馆所存在的意义。我们通过实践活动,近距离地了解了红嫂的经历,与此同时,我们也就成为了传承者。红色的记忆不应只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需要我们一代代地去传承、去发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识。沂蒙红嫂,是无数平凡但是为抗战积极奉献的女性的缩影,是女性力量的具象化。从中我们所能看到女性的坚韧、伟大、无私在闪烁,女子亦有深明大义,革命事业因她们也在执笔而色彩浓厚、意义深重。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沂蒙的红色星火闪闪,岁月年年远去,记忆笔笔加重,不断地浓郁,英雄长存于人民的记忆之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