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7月20日至7月29日,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于四川省甘孜壮族自治州康定市西大街小学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以当地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为基础的支教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儿童,支教团依托康定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色彩,设计了一系列主线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与人文素养。
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共18人,成员来自重庆大学不同7个学院,学科背景包括文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环境学、法学七大领域。支教团内划分教学组、调研组、宣传组、外联组和财务组五大组别,分工协作。
康定,作为清末民初时期茶马互市的中心城市,是藏彝文化走廊的重要城镇,历来是多民族交融之地,处处体现民族融合。支教团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康定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对当地孩子们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民族融合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支教团决定以这些文化元素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孩子们认知发展的特色支教课程。支教团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康定地区的民族特色。
图 1轻捧一碗藏家烟火
图 2山野开出一朵松茸
成员们在课堂上穿着藏服,带领孩子们学习藏族歌舞,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团队还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课件和教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和欣赏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与其他文化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也促进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支教团还注重与孩子们的互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联欢会、手工艺比赛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图 3民族艺术大际行图 4贡嘎山脚,我不是独自行走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更重要的是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为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支教团将教学实践的结果和反馈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这些报告将为未来的支教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
图 5唱响千年前的轻狂与沧桑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支教团的努力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广泛赞誉,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让他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更让他们对民族融合有了更全面的看法。
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
记者: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成员
拍摄: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成员
2024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