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面塑技艺,传承非遗之光
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技艺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民族的记忆。面塑,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以面粉为墨,指尖为笔,塑造出万千生动形象。1月17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面塑匠心队的同学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面塑社会实践之旅,前往徐州泉山区文化馆深入探寻面塑的魅力,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活动伊始,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泉山区文化馆的面塑工作室,这里是面塑传承人李子艺老师的创作天地。一踏入工作室,同学们便被陈列在展架上的精美面塑作品所吸引,从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到灵动可爱的动物造型,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李子艺老师热情地迎接了同学们,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面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据老师介绍,面塑艺术可追溯至汉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艺术瑰宝。
图 1为李子艺老师在接受采访 朱雨婷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围绕徐州面塑的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创新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李子艺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李子艺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面塑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她强调创新对于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要结合时代特点,勇于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采访学习过后,便是激动人心的实践环节。李子艺老师亲自示范,为同学们展示了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李子艺老师以粘土代面团,只见老师将一块彩色粘土在手中轻轻揉搓、捏塑,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玲珑的熊猫雏形便诞生了。随后,老师又用小工具细致地刻画面部表情、添加细节,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纷纷为老师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图 2为李子艺老师在指导同学们捏熊猫 朱雨婷供图
轮到同学们动手实践时,大家既兴奋又紧张。一开始,粘土在同学们手中似乎并不听话,不是捏得形状怪异,就是难以塑造出想要的细节。但在李子艺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得心应手起来,创作出充满时尚感的卡通形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充满创意与童趣的作品摆满了桌面,工作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在本次面塑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面塑制作的技能,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李子艺老师引用“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送给青年学生,她表示“不管是在创作,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希望大家在自己的领域步履不停,让自己充实起来,不断发光发热,大家都是可以的。
图 3为李子艺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 朱雨婷供图
此次面塑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非遗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相信在这群青年学子的努力下,面塑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未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面塑匠心队还将继续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中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