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疆域辽阔,东部有狭长的海岸线,临海优势使沿海居民拥有更加便捷的水产品获取渠道,因此,我国东西中部的饮食结构因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各具特色。2025年1月15日—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前往日照沿海地区了解居民饮食结构现状及问题。
做好筹备细节,调查目的深入人心1月14日实践队组织开展了主题理论学习会。学习会以“蓝色食物”为线索,串联起蓝色食物本身—沿海饮食结构—国家饮食现状之间的关系,通过往年实践基础与网络资料学习,帮助队员们做好实践准备。同时,在学习会上,实践队员们围绕各自家乡的饮食条件展开了热烈讨论,内陆与沿海队员在思想碰撞中深切体会到两地饮食结构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对实践主题之于国家饮食层面重要性的认识。经最终商议,实践队决定采用线上电子问卷发放与线下调查访谈两条主线并行的调研方法,深入日照市水产品消费端与供给端两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沿海城市的日常饮食结构、饮食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前期理论学习会。通讯员 周钰晴 供图
入山海天景区,探查蓝色食物观念山海天景区作为海滨城市日照的重要景区,虽然进入冬季外地游客较少,但仍有该景区附近的日照本地居民,耕海牧渔实践队便走进山海天景区,与日照本地居民进行交流访谈。得知沿海居民对蓝色食物的接受程度与职业、个人经历有关。在访谈中,一位环卫工人说道:“我以前是在海上打鱼的,那时候吃鱼吃太多了,在船上有时候宁愿饿着也不想吃鱼。”这位拥有独特经历的爷爷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蓝色食物的频率略低于常人,且对蓝色食物的兴趣也相对较小。还发现沿海居民对蓝色食物的接受程度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不少爷爷奶奶表示已经吃了一辈子海鲜,所以不会再因考虑水产品的营养价值等而有意食用蓝色食物;而景区中的少数年轻人表示会因健康考虑而增加海鲜的摄入

图为实践队员访问本地居民。通讯员 于浩然 供图
访张家庄码头,知水产品市场规律码头作为海鲜产品供给的重要场所,实践队来到了码头进行水产品调研 。过程中,队员们利用码头的特质,寻找了一定数量的水产品商贩了解市场情况,发现沿海居民饮食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季节性。冬季,随着水产品自然产量减少和捕捞难度增加,供给端价格攀升,导致日照居民对蓝色食物的消费相应减少。而在夏季会发现水产品价格相对降低,居民购买的频率相对提高。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地点记录。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总结调研成果,明确蓝色食物影响次日,实践队分别到保利广场与大学城附近的小区去了解居民日常生活最真实的饮食状况。通过多轮高质量的访问交流,队员们发现了沿海居民饮食所独有的特性:沿海居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日常饮食中食用蓝色食物的频率远高于内陆居民,多为每周2至4次;对海产品情感深厚,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表示,重要宴席必备海鲜。沿海居民普遍食用海鲜,已成无意识习惯,很少关注营养。尽管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通常高达80%以上,日照地区的中老年人却显示出较低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病率,这可能暗示了蓝色食物对沿海居民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的实地调研,实践队发现沿海城市的水产品食用率远高于内陆,同时沿海居民已经将水产品看作一种日常“粮食”,但也正因如此,不少沿海居民忽视蓝色食物的营养价值,对生活饮食的营养搭配敏感度不高,对蓝色食物的食用率低。实践队员期望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展现蓝色食物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为科学的营养健康搭配建议。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通讯员 赵昌远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