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煤矿区,这座曾因煤炭资源而繁荣一时的区域,如今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重重困境。为助力其可持续转型,2025年1月13日至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奔赴济宁煤矿区及其周边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宣传和实践活动。
走访社区,倾听居民心声实践队成员率先深入济宁煤矿区周边社区,对居民进行走访,并开展生态修复相关政策及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在与居民的深度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超八成居民反馈矿产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破坏。其中,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如地面塌陷导致房屋出现裂缝、地基下沉等问题,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农业灌溉,还导致居民饮用水水质下降;土壤侵蚀与耕地占用现象普遍,大量农田因采煤活动受损,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此外,环境污染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发病率有所上升。
为进一步了解居民面临的实际生活难题,队员们走进居民家中,实地观察生活环境。调查发现,村庄的医疗设施陈旧,专业医疗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破损、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物资运输带来诸多不便。尽管如此,居民们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较高。超过七成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村里的重大决策,经常与邻里交流探讨增加家庭收入的途径,以及分享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经验,展现出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与社区参与意愿。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社区居民。于志文 供图
深入矿区,关注工人生活
在对社区居民展开调查的同时,实践队同步深入煤矿生产一线,针对煤矿工人开展生产生活韧性专项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工人的工作状况与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显示,煤矿工人长期在高温、高湿、高粉尘的恶劣环境中作业,劳动强度极大,平均日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工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工作倦怠感,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明显下降。
部分工人表示,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逐渐对工作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工人展现出了较强的心理韧性。他们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复杂工作环境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不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这些工人普遍认为自己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迅速从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中恢复过来,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实践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向煤矿工人发放安全生产宣传手册,并举办小型安全知识讲座,旨在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与心理调适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矿区矿工。赵宇轩 供图
立足实际,展望转型未来
通过此次深入的实践调研,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与居民生活韧性提升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煤矿区居民面临着土地塌陷、土壤侵蚀、耕地减少等生存困境,煤矿工人则承受着高强度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等职业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实践队建议,当务之急是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如利用社区宣传栏、线上短视频平台、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居民和工人的环保意识与生态修复认知度。同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职业培训活动,帮助工人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心理韧性与职业技能水平。此外,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适合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与产业转型模式,推动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煤区居民、煤矿工人以及塌陷区社区居民,作为济宁煤矿区发展的亲历者与贡献者,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煤矿区的未来走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济宁煤矿区有望早日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焕生机与活力。(通讯员 宋甲怡)

图为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合影。宋博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