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探索济宁煤矿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引言在全球能源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济宁煤矿作为传统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转型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全面了解济宁煤矿的绿色转型现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深入济宁煤矿区,展开为期数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多维度调研,深度洞察矿区现状实地调研实践队深入兴隆庄煤矿区内部,实地观摩智能化改造的煤矿生产现场。在那里,先进的机械设备高效运转,精准执行着各项生产任务,让队员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力量为传统煤炭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兴隆庄煤矿凭借卓越的智能化建设成果,成功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这些斐然成就充分彰显了兴隆庄煤矿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管理人员和走访调研 于志文 供图
居民调查在了解煤矿生产基本流程后,队员们开始调查矿区附近居民对于生态破坏与修复认知情况,他们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各方信息。许多居民反馈破坏较为显著,水污染、土壤侵蚀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与居民生活质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当地居民走访调研 赵宇轩 供图
专业赋能,深度参与绿色转型项目在了解居民对于生态破坏与修复认知情况后,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宣传,为煤矿区的绿色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队员们深入矿区周边的社区和村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小窍门,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访调研 伏明雨 供图
析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知识与煤矿区的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队员们还对济宁煤矿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全面分析。
智能化改造和绿色矿山建设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矿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积重难返、整治基金短缺导致生态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技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绿色转型的需求等。
展望未来,多方协作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政府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多方合力之下,济宁煤矿有望成为绿色发展的标杆,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经验。

图为乌金焕绿,“碳”寻未来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校徽石前合照 宋博文 供图
结语在此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济宁煤矿区的发展现状,也在实践中全方位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实践技能,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投身于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汇聚青春智慧与力量,为推动我国传统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共同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通讯员 顾兴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