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财学子“三下乡”:探访牛墟勤耕天下,一览农耕文化
作者:冯琳 来源:冯琳
为响应党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弘扬传承东莞牛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深入了解牛墟文化衍生物等周边产物,帮助宣传普及乡村文化,广东财经大学“莞香牛墟”调研考察队于7月22日通过东莞市逸颐艺舍博物馆线上公众号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见证并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过程,推动衍生文化产物的发展。
逸颐艺舍博物馆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彩霞路18号,环境幽雅,设计独特,旨在通过成为文化地标、树立企业公共印象的引导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反哺博物馆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以线上采访的方式采访工作人员时了解到,博物馆以展览四合院为主要建造风格,藏品涵盖了来自唐宋元明清及民国的字画瓷器、源自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象牙雕、犀角雕等,已得到各界知名专家和广大藏家的认可。“逸”字当头,取安闲、安乐之意,隐匿于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心的博物馆,难得有一份大自然的清新和淡然,是非常适合放松、休养生息的地方。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谈到,横沥镇的牛墟文化自明末清初就开始盛行,距今已有将近四百年的悠久历史,见证了牛墟文化从孕育到兴盛的全过程。2007年,横沥牛墟被评为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本地文化的重视程度,对本地的珍贵文化秉承着“保存与保护、尊重与欣赏”的文化理念,努力将牛墟文化打造成为东莞的区域文化符号,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加深对牛文化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采访中提到该馆何时布置此展览的以及当时布置的目的意义时,工作人员回答到,博物馆在建馆伊始特意布置了“牛气冲天”展厅,分区域展览以牛为中心的铜器、字画、瓷板画、瓷瓶、木雕等艺术品,再往里走还能看到旧时牛下地里干活用的犁,近距离感受农耕时期的春种秋收。
馆内“勤耕天下”展厅是一个以牛为主要题材的公开展室。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博物馆挑选了龙眼木雕、掐丝珐琅童子牧牛、素胎瓷牛、紫砂牛为代表推出来专门的语言介绍,同时设置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渠道,方便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在观赏时同步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
此外采访工作人员关于藏品的制作工艺方面时,工作人员谈到,部分藏品不仅运用了青铜工艺,也使用了瓷器工艺,且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
通过参观馆内展品可以发现古朴纯厚的陶瓷质地,不媚不俗,与旧时文人气质十分相似;融合了牛墟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展品,以牛为主体,以烧中国陶器制工艺及其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结合,意在告诫世人要有扎实勤恳、坚韧、永不言败的良好精神,也蕴含着追求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美好愿景。
东莞市横沥牛行的前身为“横沥牛墟”,历史的沉淀让其牛文化的历史越来越丰富,博物馆藏六宝之一的龙眼木雕童子牛就珍藏于展厅的最中央,在最显眼的位置抢先抓获游客的眼球,为弘扬牛文化精神奠定下重要的基调。牛墟文化开始茁壮成长的五年里,横沥镇也在挖掘更多潜在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重点推动和打造了诸多文化品牌建设。在此基础之上,横沥镇的各个村落还把文化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中,通过“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出“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让横沥镇的牛墟文化再次凭借着生态潮流出圈,重新擦亮这座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文化名片。
在参观完博物馆后,采访部分队员其观后感。其中一名队员谈到,很遗憾没能去到线下参观博物馆去感悟接触牛墟文化,但没想到可以通过线上参观,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牛墟文化的传播,这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宣传方式。
通过此次的线上的博古通今,“莞香牛墟”队成员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到牛墟文化的真正内涵及意义,挖掘过去,擦亮本土历史招牌,与古人对话,与未来相约。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4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进深山穿密林,寻虫迹扼病害
- 外来物种入侵事关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 社会实践活动 08-24
- 参与蓝色循环,探索生命循环
- 6月28日,台州学院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杰勋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椒江中心渔港的“海洋云仓”船舶污染
- 社会实践活动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