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理念,无论多么困难,走一走革命的老路,听一听先辈们的故事,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走进红旗渠,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聆听渠水故事,一人一事,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
图为郝顺才爷爷工作 通讯员韩金睿摄
今天我们寻访到了郝顺才爷爷,郝爷爷给我们讲了修渠的背景,六十年代的林州水贵如油,又正值自然灾害,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状“东村不往西村走,娘吃儿肉不心疼”。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政府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大与小都是一样的。
当生存的艰难愈演愈烈,为了生存的抗争一次次失败,林县人民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兴修水利史。在林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修渠这件事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这次也不例外“光是修渠时,林县的人民就去往王家庄三万七千多人,当时王家庄才出了两万多人。去了没地方住,十几个人挤一起住。没东西吃,冬天吃红薯叶子,春天地上长出东西之后大家就一起去挖野菜。”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林县人民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号召和带领下,宁愿苦干、绝不苦熬、宁可流血、不再流泪,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气概,克服重重困难。没用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一锤一钎两只手,凿出水渠几万米,一炮一车万众心,奋战于太行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连续苦战10个春秋,经历3年自然灾害,硬生生的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了举世闻名绵延1525公里的“水长城”——红旗渠,引来了漳水,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真乃壮志震撼山岳,胆略感动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当之无愧。
郝爷爷是初二刚开学跟随学校去参与的修渠,两天修渠,早上四点起床,到了天还不明,到七点多吃饭,吃完饭上工,中午还在工地吃饭上工,晚上看不见了才下工。两天上工,一天学习,只学习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他亲眼见到大人吊在悬崖下用钢钎凿石,落石当场砸死九个人,其中两个还是二十出头、刚娶完媳妇的小伙子。郝爷爷他们五人一组送沙子,“小车一辆挨一辆,挨上哪辆哪辆上”。听到这里我非常震撼,那一声声敲打山石的声音仿佛还回荡在我的心中,我深刻感受到那时林县人民有力的心跳,好似向世人展示他们的勤劳和勇敢。
郝爷爷现在近八十岁的高龄,还在为宣传红旗渠东奔西走,“红旗渠是我亲手建成的,就像一个女人带大一个孩子一样总是忘不掉的,宣扬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的职责,是我的义务”。其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吃苦耐劳,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不放弃,奉献自己。
新时代,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可能不能体会到当初建设的艰辛,但是重走红旗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时代的见证,聆听红旗渠的故事,听讲述着讲述过去奋斗的故事,同样是振奋人心的。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创造出了世界水利建设上的奇迹!
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已成历史,但红旗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股涓涓细流,同红船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同汇入中国精神的洪流之中。我们年轻一辈处在美好的时代,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物质的时代,如何在物质的激荡中保持初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同志们团结合作,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不断完善自己,勇于创新,让红旗渠精神萦绕在心头!
图为问渠青访团成员与郝顺才合照 通讯员韩金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