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红色高温预警的一天,但仍然没有阻挡我们探寻红旗渠的脚步。
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红旗渠源头。烈日当头空,站在红旗渠的源头,群山环绕、陡崖峭峰之间,滔滔不绝的浊漳河激流澎湃、白浪翻飞,涛声如雷霆滚滚。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当年修渠人手握钢钎、挥着大铁锤敲打山体的叮当声,那声音和涛声融为一体,响彻山谷。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环境,立誓凿开太行山,引水入林县。老一辈林县人民苦战太行十个春秋建成了红旗渠,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的建成通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困境,还促进了林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孕育和铸就了红旗渠精神。
图为红旗渠源头。通讯员郝卓凡摄
下午,来到了林州市姚村镇寨底村寻访修渠老人。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常计林老爷爷家中。爷爷今年90岁,据他回忆,当时在工地上主要负责放炮炸山,也就是所谓的“炮手”,这和凌空除险算得上是修渠时最危险的两项工作。老爷爷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炸山开渠的经历,语重心长的跟我们说道:“点炮是有讲究的,你们学习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回想他们吃野菜、住席棚的日子,真的令人动容。
图为修渠老人常计林爷爷与问渠青访团成员合影。通讯员郝卓凡摄
之后,我们又采访了常玉春爷爷,老爷爷今年77岁,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为红旗渠工地运菜、搬水泥,后来又到工地上背石头、抬石灰。当我问起石灰是怎么来的时候,爷爷说到:“那会儿石灰就都是咱用土方法自己造的,条件不好哪里有钱从外面买啊。”是啊,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这是多么的感天动地!当提及对老一辈领导集体的看法时,爷爷说道:“当时的领导都很不错,思想坚定,努力为人民干实事,大家对他们的评价都很好,修建红旗渠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是啊,只有聚拢人心才能做好大事,这也恰恰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所在。百年前的老人们曾经想象过,“怎么才能把漳河水引到咱林县来啊,”可能他们也不会想到,在三十万林县儿女十年的艰苦奋斗下,实现了他们的心愿,造福了林县人民。

图为修渠老人常玉春爷爷与问渠青访团成员交流。通讯员郝卓凡摄
在回去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两位修过渠的老奶奶。奶奶们虽年事已高,修渠时的经历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在工地上的号子却记得一清二楚,两位老人家还为我们展示了一番。
路上,老一辈林县人民炸山开渠的场景数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数十万林县儿女用一双双平凡的手,铸就了伟大而不平凡的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