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学子寻访日志:渠水润人心,精神永流传

作者:张依楚 来源:问渠青年寻访团
一筹莫展之际,我们便打算上街拉网式排查寻访修渠老人。彼时夕阳斜照,几缕微风显得也恰到好处。前方不远处一位老人正忙着做李子生意,就算是与顾客交谈时,为顾客挑李子的手也并未停止半分。我们等着买家走远,背影渐渐消失后。上前询问老人是否参与修建过红旗渠,老人双目放光,颇自豪地讲:“该没修过呢!”我们也欣喜若狂,随即就对老人展开了采访。
起初交谈的都很顺利,老人也非常乐意为我们讲述这些发生过的故事。然而说到抬石头抬土的时候,老人的声音已经略带嘶哑,眉头略皱。但还是继续为我们讲着这渠上的点点滴滴。此情此景,让我难以想象四个人要用当时还尚稚嫩的双肩去扛起百千斤重的石,有的肩部甚至已经血肉模糊,伤痕累累。寒冷的冬天尚还好过一些,干活干着干着就热血沸腾,可酷暑就难耐了,将近整整十年,我无法想象劳动人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然而,情绪在一点点蔓延。回忆痛苦的岁月和往事,老人似乎无法再掩饰了,慢慢地,老人的眼角也有些湿润了。老人也情难自抑,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又坦然一笑道:“诶也别说了,没意思,一说激动就想哭。”他讲在渠上比家里吃得好,这点确实让我有些感到意外。因为大多数采访过的老人都不觉得渠上的条件能好到哪里去。

图为张春生老人
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苦楚,又谈到渠通水后。他略带轻松地说,毕业后修完渠就外出打工去了,他还负责预算和技术呢!后来就不中用啦。接着我们就又问了几个疑惑的点,老人也非常耐心为我们解答。采访完毕之后,老人从筐子里挑挑拣拣了李子,一人给我们拿了俩个。手中仅有两个李子,但此刻的份量掂起来仿佛有有百八十斤重。就在那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所谓老者对新青年的关爱。
正谓渠水润大地,也润人心。林县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将这太行山劈开。“高山清水流,渠到满山头”歌谣声声中无不诉说着修渠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坚强意志又怎能不让人折服?老百姓们要势把这河山重安排的声声呼喊好不振聋发聩。
做完采访后,怎么又怎能白拿人的李子呢?那还不好意思嘞,于是我们便商量着买了些李子回去。
对,这位老人名叫张春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10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暑期三下乡】法援惠民生,法治普公行——福建农
  • “星火传承,铭史前行”——南昌医学院中医学院开
  • 庭审旁听明法理 法援座谈洞实情
  • 筑牢运动保护意识,促进急救事业发展
  • 筑牢运动保护意识,促进急救事业发展
  •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形势下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坚持急救事业的公益性,
  • 社会实践活动 07-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