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文旅工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团队于6月27日至7月1日来到了苏州市常熟市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尚湖风景区,开展实地走访活动,探寻自然之美。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景区社区相结合的模式,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美景以及城建绿化和垃圾分类情况。
线上线下结合
实践团队首先制作了专门的调查问卷。该份调查问卷主要内容除了涉及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方法等的了解情况,也有意于了解民众对垃圾分类这一做法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在制作、填写、收集、分析调查问卷及其结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对这次活动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们发现苏州居民十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在调查中,80%的居民知道垃圾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这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正如游客所言,如若不进行垃圾分类,垃圾会被随意倾倒,污染士壤和水源,破坏生态环境。而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离,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的保护。许多拉圾中包含着宝贵的资源,如废纸、废塑料等。如果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这些资源就会被浪费掉。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资源的消耗,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虞山山麓俯瞰图。
除了发布二维码式调查问卷供居民填写,社会团队成员还先后到尚湖风景区和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分发纸质调查问卷,进行实地交流。此外,团队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后期为此活动制作了中英文纪实视频,视频不仅介绍了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尚湖风景区的人文知识,也为活动的宣传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持。
景区社区结合
苏州社会实践小分队从景区、社区两方面着手,分别进行了实地走访、知识宣讲等活动。首先是景区。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尚湖风景区和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生态宣传片的拍摄取景。这里绿水青山,风景宜人,随处可见的“三色垃圾桶”展示了当地垃圾分类意识的深入民心。
接着是社区。实践团队来到娄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进行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讲。实践团队以上海市人大制定出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引入,从推进垃圾分类的原因、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如何保护环境这三个方面展开为社区居民深入介绍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宣讲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原因,团队成员们先是介绍了垃圾污染的四大危害:严重污染大气、侵占大量土地、垃圾爆炸以及生物性污染,接着以德国、美国、比利时、新加坡和日本这五个国家的垃圾处理方式为例论证了垃圾分类是超大型城市垃圾处理的必然方向;第二部分是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团队成员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垃圾分类作了具体阐述。宣讲会的观众在会后总结到: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物、布料;有毒垃圾常见于杀虫剂、过期药品、废旧油漆桶、废旧电池、破损温度计等;干垃圾主要有宠物粪便、灰土、废旧陶瓷、烟头、一次性餐盒等;湿垃圾主要是一些植物的残枝落叶、瓜果皮核、过期食品、剩饭剩菜等。第三部分是如何保护环境,团队成员们对此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物尽量以布袋或纸袋来替代塑料袋、外出少开机动车,
多骑电动车或自行车、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垃圾等。当地居民表示,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小改变,但是坚持下去,却会有很大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