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7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遥感溧水河,志归练澄江”生态河湖调研团深入南京市溧水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践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
南京市溧水区素有“江南清嘉地,百里秦淮源”之称,该区水资源丰富、生态河湖建设良好。为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探寻溧水区水源地污染治理、水源地周边生态调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宣传、水环境水生态宣传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遥感溧水河,志归练澄江”生态河湖调研团于南京市溧水区开展生态河湖绿色发展调研观察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溧水区水务局前合影留念(余浪夏 摄)
为响应“鼓励大学生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城镇乡村”号召,实践团在河海大学王山东老师及李浩教授的指导下前往溧水区重要流域及水库开展走访调研。首先,团队前往三干河、石湫新河流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成员们从河流水质、周边环境、水体气味等方面开展评估,并面向附近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及交流。沿河途中,团队成员对河道各区级、街道河长公示牌进行了记录,进一步了解了河湖长制下溧水区覆盖全部地表水体的责任体系的构建。
图为实践团面向居民开展河流调研工作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胥淞予 摄)
随后,实践团队到达天生桥河及冯村撇洪沟流域,对河流不同河段的河水澄清度、河面漂浮物及浮沫等数据进行记录及考察分析并探寻观察连接至河水的排放管道是否存在污染物等情况,在对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巡查工作及与鱼友的交谈采访中感悟溧水区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成就。
而后,实践团成员前往施家拐地区,在沿河两岸的生态护坡处进行了垃圾清理工作。调研途中成员与居民深入交流,积极向沿岸居民宣传并讲解生态文明理念。队员对河流中鱼群等生物的生存情况及针对水质污染问题改善情况等进行询问调查,对此居民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体现了溧水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突出成就。
图为实践团合力清理河道两岸垃圾(余浪夏 摄)
第二天,实践团队前往溧水区水务局进行学习交流。实践团成员在溧水区水务局李兰平科长的带领下参观各个科室并了解对应科室的职责分工,同时积极学习溧水区水务局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探索的创新举措—“住家保姆”管护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水务工作的严谨有序。
紧接着,实践团在李科长带领下前往溧水区集防洪、供水、灌溉为重要功能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中山水库进行参观学习。成员们进入水库管理所,积极提问并听取管理人员关于水库水位、库容、来源、水质情况及水源地环境治理保护的介绍。此外,通过参观溢洪闸控制室、控制中心及管理人员的讲解,成员们也了解到泄洪防洪工作的管理运作。
图为实践团参观中山水库并聆听管理人员介绍相关情况(余浪夏 摄)
而后,实践团前往溧水区河长制主题公园参观学习河长制的发展历程、当地河流管制政策及水资源情况,深刻感悟河长制全面推行下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以及水生态修复的综合成就。
最后,实践团前往秦源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带领讲解下参观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明晰了再生水排放进河流后在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下能实现解决污染水问题以及遵循河流生态治理的双重效益。
图为实践团参观秦源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并聆听讲解(余浪夏 摄)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也深刻了解到,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治理中小河道开始着手,完善工业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大力开展污水处理和河道生态整治工作,才能构建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
全域共建设,共治共享才能迸发治水活力,生态河湖的建设需要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深化“校地融合”,持续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河海大学青年实践团在此次实践中也充分了解了溧水区生态河湖的面貌情况及发展成就、发挥了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了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实践团将持续关注溧水区河流治理经验和发展成就,针对现存河流环境问题提出有效务实的调研报告和提案,以青年力量助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绿色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生态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