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延安三千里|革命圣地中的光荣传统与时代变迁
作者:鞠家鑫 张浩祥 来源:来源于队内副队长
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南京8月10日电(通讯员 鞠家鑫 张浩祥)2023年8月1日至8月9日,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红绿蓝”本硕博志愿服务队为深入学习贯彻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参加了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延安专项,奔赴红色圣地延安开展为期十天的“科技融红,风起陕北”暑期社会实践。
八月火热的延安迎来了赤诚的寻访者。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了延安精神。
传薪火·感受红色革命文化
实践队先后探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市委党校、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知青旧居以及宝塔山和延安红街这些红色遗址,深入探索延安的红色文化精髓。梁家河知青旧居——这个梁家河的土窑洞,是年仅15岁的习总书记在陕北最温暖的家。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里,实践队眼前浮现出青年习近平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列宁论战争与和平》等书马列主义经典书籍,挑灯夜读的身影。队员们聆听先辈“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的教诲,重温入党誓言,坚定自己的信仰。队员们对于这次的红色之旅颇有感触,心中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们继续这次延安之行。
展芳华·采集非遗传统文化
延安文艺是民族解放的号角,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东方红》,正是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在今天,延安文艺对于“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精彩阐释与践行,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此外,安塞腰鼓和剪纸也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
实践队为了探寻延安文艺,来到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和鲁迅艺术文学馆。队员们学唱《黄河大合唱》,感受着歌词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赞歌。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演唱,更深刻感受到了作品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践行动·开展学科特色观察
实践队以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为切口,寻本土企业。为领略科技创新与环保理念的融合,探索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实践队走进泰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产业园区,深入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和延安绿色建材循环利用产业园。
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一家大型的现代化石油管材加工企业。公司不断研究、设计、开发适合深井、高深井、高温高压油井的产品,更好地开发新产品服务于油田。队员们了解到该企业已经涉足到智能制造领域,并与企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队员们分享了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延安绿色建材循环利用产业园旨在实现绿色创新,拥抱未来,以延安优质紫砂陶土为原料生产高档仿古青砖、清水墙砖和广场道路砖,为建设国际化高档陶土制品生产基地做好技术储备。实践队与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了如何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推动绿色建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路,学习、研究、收获、传递,相伴相随。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红绿蓝”本硕博志愿服务队在延安这片红色圣地上,以青年视角展现如炬初心,以青年之声传递奋进力量。队员们都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自己能发扬出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把在延安学到的红色精神和文化传递给同学,并憧憬着下一次研学之旅。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27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致敬峥嵘岁月,慰问抗战老兵
- 为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充分发挥青年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实践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月27日上
- 社会实践活动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