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繁华的都市中,有一群特殊的朋友,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却因种种障碍止步不前。无障碍环境,是他们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无障碍设施的现状,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度,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2024年8月12日至8月16日武汉大学“爱来碍去,有爱无碍”暑假实践队前往全国各个省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访谈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看法与现实情况,团队的张宇欣、张琳悦、赖雅文同学分别对湖北省恩施宣恩县残联、青岛市人民检察院以及相关律师从业者进行了访谈。
陈检察官指出,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检察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公益诉讼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向我们分享公益诉讼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有效执行。律师也提到公益诉讼的潜力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但是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相关的专业人员,更是关系到每个人,就像残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邢艺露说的:“志愿服务更是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只有人人意识到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残疾人保护之中,才能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更进一步,同样,对于志愿服务的机制也要严格把控,既体现出其志愿的价值,又让每个参与的人更想参与,产生良性循环。”

(图为宣恩县残联办公区,张宇欣同学拍摄)
从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逐步受到重视,不仅在法规层面得到了加强,也在实际建设和改进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残联组织、专业机构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提高无障碍环境的普及和质量。
盲道愚公在近期进行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团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无障碍设施现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同学发现盲道上经常停放着电动车等障碍物,这不仅影响了盲人的出行安全,更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面对这一问题,实践队员们在香港、湖北恩施、山东青岛、广东南沙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化身“盲道愚公”,将障碍物搬离盲道,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盲人开辟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图为搬运盲道上的自行车,陆海敏同学拍摄)

(图为搬运盲道上的电动车,张宇欣同学拍摄)
正如他们手中的牌子所昭示的一样,“举手之劳,亦可搬山”。盲道上的障碍物也许是居民的无意间停放,但无疑会给盲人的出行带来不便影响。每一次的举手之劳,都可能意味着盲道恢复畅通,意味着盲人能够更加自信和安全地行走。
总结展望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人权保护和包容性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构建无障碍环境不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走访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士展开对话,深入调查当地的无障碍环境的现状。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热心开展志愿服务,化身“盲道愚公”,将盲道上的障碍物搬离,为盲人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
在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对无障碍事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从设施的完善、服务的提升到制度的逐步健全,我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实践也揭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携手前行,我们能够为改善无障碍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