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期筹备:集思广益制定调研计划
在开展实地调研前期,实践队的成员们通过讨论,制定出了详细的调研方案。
队员们针对垃圾焚烧的现状及其涉及的相关“邻避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采用查阅文献、发放问卷、下线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展开深入调研。
02 深耕社区:用问卷叩开民声之门
调研团队秉持"用双脚丈量民情,用专业回应民生"的理念,在零下的寒冬中踏上征程。队员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肩扛装满调研手册的背包,徒步走进多个个社区,亲身深入街道住宅发放问卷、进行访谈。为捕捉不同群体的声音,团队采取"网格化调研"策略:白天走访老年活动中心与农贸市场,傍晚蹲守写字楼等候下班族,周末深入安置小区敲开流动人口的家门。
"您知道焚烧厂排放数据在政府官网实时可查吗?"
"如果周边新建焚烧项目,您希望参与哪种形式的听证?"
这些看似专业的法律问题,被转化为"焚烧厂离你家几公里合适""补偿超市购物卡还是社区健身卡更实在"等接地气的对话。
在寒风阵阵的社区广场上,队员们哈着白气,耐心讲解问卷中的专业术语,最终将238份纸质问卷(含老年人手写版)、362份电子问卷的珍贵数据悉数收回。
面对部分居民"别来走过场"的质疑,团队发放自制的《垃圾焚烧十问十答》漫画手册,我们知道,法治与科普的种子已在寒冬里悄然萌芽。
03 多维探访:车轮上的走访调查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驱车前往各个调研地点,足迹遍布垃圾焚烧厂、环保部门、基层法院等多个调研点。
在某新型焚烧厂,队员们戴上安全帽实地考察"装树联"智能监测系统;在县城环保局,与执法人员探讨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现实困境;更深入3个"邻避冲突"典型案例地,与涉事居民、企业代表展开焦点访谈。
随行的调研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份份珍贵的访谈录音、搜集到的执法案例与调研过程中拍摄的的影像资料,这些鲜活素材成为后期报告的重要支撑。
04 成员感想
"在黄土高原的环保局档案室,我翻到一张2016年的罚单:某焚烧厂因篡改数据被罚10万元,而当年他们改造监测系统就花了300万。
这种‘罚酒三杯’的困境,直到新《固废法》实施才有所改变。但最刺痛我们的,是在邻避冲突现场听到的质问——“为什么达标的数据治不好我的肺病?”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团队围坐在一起讨论今天的调研过程,聊到此时才突然明白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写进人心;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法学院学子,更应该投身法治建设,将法条和规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助力规定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