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承薪火 文铸乡魂”实践队于8月26日赴青岛徐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红色文化基地、便民服务场所,深入采访当地居民,全面考察徐村建设成果,并为当地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
文化引领:红色基因筑牢振兴之魂
抵达徐村后,实践队受到村委热情接待。据杨委员介绍,徐村近年来紧抓机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探索文化强村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传统文化方面,徐村高度重视传统茂剧的传承与发展,支持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旭春茂剧艺术团”,通过常态化排练和演出,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有效推广了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面对“空心化”现状,徐村创新性地将老书记韩加栾故居改造为“红色文化小院”,以其个人事迹为核心,串联展示徐村百年红色文脉,打造了由“家园篇”、“开拓篇”、“筑梦篇”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弘扬红色精神、塑造新时代“徐村品牌”文化的重要平台。
服务惠民:宜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行走在徐村街头,基层治理的成效处处可见。采访中,村民们对村党组织的引领和环境的改善赞不绝口。徐村新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服务,村内工厂的建设更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效缓解了乡村建设资金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村内青壮年外流、老人居多的现状,徐村创新性地设立了“助老大食堂”,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这一暖心举措切实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成为当地敬老服务的成功典范,有力助推了“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
人才赋能:内外并举激活发展动能
通过走访沿街商户和与村党委书记韩宗祥交流,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徐村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的创新实践。徐村积极引入外部智力资源,聘请51位青岛各界企业家、名人和专家担任“荣誉村民”,为村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徐村依托专家培训,培养了一批具备文化知识、技术能力和经营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如农村淘宝经纪人,成功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此外,艺术家驻村计划也卓有成效,创作出村歌《我是徐村人》等大量优秀文化作品,不仅增强了徐村文化的传播力,也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产业筑基:品牌打造驱动增收致富
徐村乡村振兴的实践证明,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支撑”相辅相成。在与韩书记交流中了解到,作为青岛市最大的无公害蜜桃生产基地,徐村成立了蜜桃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直播、举办“徐村桃花源艺术节”、“云赏桃花”等创新营销活动,不仅成功将优质蜜桃销往全国,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使徐村成为知名的“桃花源”旅游目的地,有力拉动了乡村旅游业。不仅如此,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徐村还成功将口感独特的芋头打造成了知名品牌。注册“徐村芋头”商标并树立品牌形象后,芋头的附加值显著提升,“徐村芋头”成为青岛市知名农业品牌,并成功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
近年来,徐村党组织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显著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本次深入调研,山东大学“党承薪火 文铸乡魂”实践队深切体会到,在党建与文化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发展模式下,徐村的乡村振兴事业必将焕发勃勃生机,迈向更高台阶。